
文/梁秉堅
在五一黃金周,本港多個熱門景點都出現人潮,旅客無處不在,日前行政長官李家超見記者時表示,為期五日的黃金周共有大約110萬旅客訪港,按年增長22%,其中內地旅客增長約20%,而非內地旅客更增長了30%,不同景點和打卡點都有大量旅客到訪。從黃金周的經驗可見,本港部分區域人流較為集中,甚至出現擁擠情況,若能透過宣傳把不同旅客分流到不同地區,既可以展現香港「無處不旅遊」的魅力,也能惠及各地區的經濟。
在今年五一假期,旅客來港的「玩法」,與過往以購物為主已經大有不同,例如有旅客受訪時,就明言自己在香港展開「City Walk」,前往旺角花墟、金魚街等地。另外,有不少旅客從西貢北潭涌出發,經萬宜水庫東壩,沿着麥理浩徑前往浪茄灣行山,感受香港的山水氣息,甚至直接在西貢露營。對於不同旅客的訴求,特區政府亦早有準備,安排了專線小巴及時接載遊客,警方則布置警力在現場做好交通疏導工作。
大量旅客訪港,釋出最明顯的訊號就是香港魅力不減,依然是旅客心宜的旅遊目的地;不過,隨着不同的名牌以至奢侈品牌產品都能在旅客的原居地購買,來港「行名店」已經不是旅客的必然選擇,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旅客在香港深度探索,古舊街景是打卡點,甚至一些電影取景地也是探秘之處。
面對旅客的需求改變,香港也要識變應變求變,筆者認為,其實全港各區,區區有特色,不同地區都有可以吸引旅客的地方,特區政府、相關機構可以加大力度在網上、社交平台宣傳,引導、分流旅客去不同地區。以深水埗為例,一個新舊交替的社區,卻是先進電子產品的集中地,要商場可以到黃金商場,要街道則有鴨寮街等;如果旅客想以相宜價錢享受美食,深水埗的小店一樣能滿足需求。
筆者認為,隨着旅客客量一直增多,而傳統旅遊區、旅遊景點出現擠擁情況,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既能體現香港的文化、山系以至街道特色,也能起到人流分流的作用;在大時大節,若各地區能配合客流推出相應的活動以至優惠,以更好服務提升旅客體驗,之後人數更多的回頭客,更能把經濟活水注入不同社區。
回看過去幾日新聞,坊間有討論集中於旅客「平遊」、「不住宿」等情況,其實來港旅客的背景、目的以至心態都不同,與其去區分旅客消費多少,不如以接待客人朋友的心態,去為每個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務及體驗。有時候,即使只是普通市民,向旅客展露一個笑容,或者解答旅客一個問題,都會為香港印象加分,而香港作為旅遊熱門地,名堂自然亦會更為響亮。
(作者為新家園協會社區發展總監、深水埗區議員、註冊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