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琳
2025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這不僅僅是香港市民日常生活水源供應的里程碑,也是國家對港深厚支持的最佳象徵。東江水供應佔香港食水用量的七至八成,穩定了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質量。同時,國家另一項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則成為解決中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的「世紀工程」,其累計調水量已突破700億立方米,惠及超過1.85億人。這些跨區域的水資源調配工程,不僅顯示出國家在基建上的實力,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作為香港教育工作者,我們應思考如何將這些宏大議題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讓水資源教育不僅僅停留於課堂,而是成為學生理解國家、社會和全球議題的窗口。
東江水:香港城市生命線的歷史與未來
東江水對香港的重要性無庸置疑。自1963年香港經歷嚴重旱災後,1965年東江水供港的安排成為香港社會穩定的基石。如今,東江水穩定供應了全港七至八成的食水需求。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這不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項承載深厚情誼的「血濃於水」典範。近期舉辦的「舞動水滴展」以水滴藝術裝置象徵東江水對城市生命力的注入,傳遞了社會共融與文化連結的深意。
對教育界而言,東江水的故事是引導學生了解香港與內地合作的鮮活案例。我們可以設計專題課程,讓學生探討香港供水系統的歷史、技術挑戰及政策抉擇。這不僅讓學生理解資源依賴和區域互惠的關係,也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例如,通過數據分析東江水與海水化淡的成本效益,學生可以從中理解科技與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並提出解決方案。
南水北調:破解資源困境的國家智慧
與東江水供港相似,南水北調工程同樣是解決資源困境的創舉。南水北調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工程將南方豐沛的水資源輸送至北方缺水地區,直接惠及京津冀、雄安新區等國家戰略區域。丹江口水庫作為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和持續的生態保護,實現了「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筆者親身參與的考察團中,實地參觀了丹江口大壩及其他水利工程,深刻體會到中國工程師如何以創新技術解決技術挑戰,例如穿黃工程和滹沱河倒虹吸等工程。這些經驗可以融入香港的地理與物理課程,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
水資源教育:從知識傳授到行動實踐
水資源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社會行動。從小學到高等教育,我們可以分層次地設計教學內容。例如,小學階段可以通過故事化教學,講述「一滴水的旅程」,讓學生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中學階段則可以設計專題研習,分析東江水與其他水資源的成本效益,探索資源分配的政策議題;高等教育則可以推動環境工程與公共政策研究,讓學生參與水資源管理的前沿課題。
此外,水資源的國際視野同樣值得關注。在非洲、南亞等地區,水資源短缺和跨境河流爭端已成為全球性挑戰。而中國通過南水北調工程積累的經驗,正在協助「一帶一路」國家規劃水網,為全球提供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在歷史與地理課程中融入「水利文明」的文化脈絡,從大禹治水到南水北調,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治水智慧和對生態文明的貢獻。
實踐層面,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香港的濾水廠或木湖抽水站,讓他們對供水過程有直觀了解。同時,設計「社區水質監測計劃」等實地項目,讓學生運用STEM知識進行科學探究,並提交數據給相關機構,進一步深化公民責任感。創意方面,可舉辦水資源主題的校際競賽,例如設計節水應用程式或藝術裝置,將知識轉化為創新行動。
從東江水供港60年到南水北調惠及上億人,這些工程是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例證,也是國家治理能力與生態文明的縮影。香港教育界應抓住這些寶貴素材,將水資源議題轉化為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科學素養與全球責任感的載體。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需要讓年輕一代既懂得「飲水思源」,也能以創新與行動「治水開新」,為香港與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正如古詩所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既是對水的讚頌,也應成為我們教育的啟迪,讓學生從水中學習,從水中成長,從水中看見未來。
(作者為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