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術
自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解放」之名發動關稅戰,全球就籠罩着一陣經濟衰退的陰霾。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主要針對中國,亦包括針對香港特區,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多多少少也會受到關稅戰衝擊;但正因為香港也面臨挑戰,更要逆境自強,行政長官李家超本周六將率領代表團前往中東國家卡塔爾和科威特,在這時候主動出聲,拓展市場,除了具有積極意義,也反映了特區政府開拓市場的決心。
這是李家超上任以來第二次出訪中東,據報除了政府代表外,還包括香港商貿代表和內地企業代表,當中30多人來自香港工商界及專業界領袖,以及20多名來自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企業家;出訪期間,李家超等人會與卡塔爾和科威特的政府領導會面,以加強政府之間的溝通和聯繫,建立合作共識,讓企業清楚了解香港特區政府和兩國政府的合作政策方向,帶領和推動更多人文交流聯繫。
有在中東經商的港商指出,卡塔爾市場雖小,但政府資源豐富,不僅盛產石油,亦是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同時居民消費能力強勁。特別是世界盃之後,卡塔爾打響全球知名度,政府更積極「打體育牌」,每年舉辦各類盛事,吸引旅客,以及大量前來物色商機的企業。另一方面,卡塔爾對外資非常歡迎,但真正能夠在商業意願轉化落地的人不多,需要了解當地市場、政府發展方向,最好在開拓市場時有當地夥伴。
現時正值美國向全球開打關稅戰之際,香港位處於風眼當中,如果單純等待美國大減或撤銷關稅,筆者認為是過於被動,最有效的方法,是全力開拓美國以外的新市場,李家超率團訪問中東,可以讓本港工商界、專業人士以及內地企業等了解中東市場動向,方便拓展新市場。無論是港商、內地企業到中東投資,以至是中東國家的政府、企業落戶香港,都能對香港經濟有提振作用,重點是香港要走出去,走出屬於自己的貿易之路。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素有「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角色,協助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可以從金融、貿易以至科技等方面跟中東國家合作,如果中東國家需要為資金尋找出路,香港更可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為中東國家物色良好的投資機會。以卡塔爾為例,雖然市場規模不是極大,但人均GDP近7萬美元,絕對可以成為優質且具實力的合作夥伴。
傳統的歐美市場較過去相比略為疲弱,加上貿易壁壘的阻礙,再發展空間已不多;相反,不論是東盟還是中東國家,還有大力拓展的空間,如果特區政府在中東國家出訪順利,更可以考慮在迪拜以外的地方,再增設駐海外的經貿辦,進一步加強合作、招商引資。短時間之內,香港未必可以找到替代美國的消費市場,但長遠而言,香港要有幾手準備,以關稅戰會持續為前提,為港商開拓更多出路,穩住香港經濟,繼續發展,惠及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