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五一內地文旅啟示錄|大熊貓+哪吒帶旺旅遊 成都感受快耍慢活

【點新聞報道】「我們是第一次來成都和重慶旅遊,以後有機會還會再來。」5月5日晚間,香港遊客陳女士和先生來到位於成都交子大道的天府雙塔「打卡」燈光秀,「邂逅」了哪吒系列電影中的角色雕塑群,於是興致勃勃地和它們合影留念。而距離雕塑群不遠處的交子書院裏,一場以「不破不立」為主題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幕後創作展正在展出,吸引了很多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

近處的電影打卡點位與遠處天府雙塔上的光影秀輝映,讓成都的兩大IP「哪吒」「熊貓」實現同框。(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以「不破不立」為主題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幕後創作展正在展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優化旅遊體驗:熊貓基地分時限流 遊客「絲滑」入園

除了新晉的三歲百億影帝「哪吒」外,大熊貓是成都吸引遊客的不二法寶。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熊貓基地」),每隻熊貓的圈舍外都圍滿遊客,「頂流女明星」熊貓「花花」兩姐妹所在的6號別墅外,遊客更是排起長隊,用數小時的等待換來幾分鐘的相見——「花花」爆火後,為了讓更多遊客看到「花花」與「和葉」,熊貓基地一直採用限時限流、單循環參觀的方式。

觀眾在《哪吒之魔童鬧海》幕後創作展中拍攝破億海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為保證動物福利和遊客參觀體驗,熊貓基地在「五一」假期期間繼續實行全線上實名預約、分時限流入園等措施,每日限量7.5萬人次。記者實測發現,線上提前7日預訂門票,遊客可自行選擇入園參觀日期及上下午票,依照對應時間「絲滑」入園,避免了長時間等候。

「由於是第一次來成都,我比較『貪心』一點,想看到更多熊貓。」陳女士說,她和先生還去了免費對香港遊客開放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以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熊貓谷」。「大力推薦大家來四川看熊貓,我們有拍到很多熊貓帶着Baby,熊貓BB掛在樹上的樣子好可愛啊!」

位於成都交子大道的「哪吒」雕塑群吸引遊客前來打卡。(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熊貓基地打造了全球首家以大熊貓為主題的互動體驗專題博物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五一」假期,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人潮湧動。(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春熙路上的「爬牆熊貓」雕塑吸引遊客前來打卡。(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春熙路上的「爬牆熊貓」雕塑成為標誌性建築。(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遊客們有序排隊,等待與「花花」見面。(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遊客們隔着玻璃與熊貓「面對面」。(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在成都街頭,公交站台也融入了熊貓元素。(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打造熊貓經濟:處處是打卡點 推動文創發展

熊貓基地一直堅持創新,已形成「產、學、研、遊」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比如,2013年,熊貓基地與央視網合作設立「熊貓頻道iPanda」,首創全球大熊貓網絡直播模式,讓熊貓由「景點」變成「明星」;2021年,全球首家以大熊貓為主題的互動體驗專題博物館——成都大熊貓博物館開館,讓遊客了解更多熊貓「冷知識」。

在成都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各種熊貓文創產品。(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熊貓基地每隻熊貓的圈舍前都圍滿了遊客。(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遊客行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隨時都可能與「熊貓」不期而遇。(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為遊客提供了各種貼心服務。(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各種可愛的熊貓文創產品讓遊客愛不釋手。(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遊客在成都大熊貓博物館裏學習各種熊貓「冷知識」。(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以大熊貓為主題的互動體驗老少皆宜。(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在成都隨處可見頭戴熊貓發箍、身穿熊貓T恤、背着熊貓背包的遊客。(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導演餃子的手繪海報讓觀眾駐足。(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事實上,熊貓元素正全方位地滲入到成都的各個角落,遊客行走在大街小巷,隨時都可能與「熊貓」不期而遇。春熙路上,「爬牆熊貓」雕塑和裸眼3D熊貓是「火出圈」的打卡點;鎲鈀街裏,首家「熊貓書店」匯聚了種類齊全的熊貓相關圖書、有趣的熊貓特色文創;文創商店裏,文具、杯具、玩偶、拼圖、冰箱貼、鑰匙扣等熊貓文創產品熱賣;成都大運會、世界科幻大會等國際賽會中,熊貓「出道」成為吉祥物,讓大家愛不釋手;就連公交地鐵、茶館酒店、甜品咖啡等也融入了熊貓元素,還有隨處可見的頭戴熊貓發箍、身穿熊貓T恤、背着熊貓背包的遊客……通過創意賦能與跨界融合,成都正催生出集文化、旅遊、消費於一體的「熊貓經濟」新生態。

成都首家「熊貓書店」匯聚了種類齊全的熊貓相關圖書、有趣的熊貓特色文創。(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哪吒之魔童鬧海》幕後創作展吸引市民遊客參觀。(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而針對熊貓文創企業商業模式較為傳統和單一,設計缺少核心創意和延展空間等困境,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了「熊貓家園·大熊貓文化創意大賽」。「五一」假期前舉行的成果發布會上,五大門類最佳作品獎項及三個特別獎項,從來自全球的1.3萬餘件參賽作品中產生;大賽運營方亦與24家國內外知名品牌、文創企業和藝術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未來將在生產端、銷售端和消費場景端等環節攜手,共同推動文創大賽作品的成果和商品開發、聯名合作、展陳融合等發展戰略。

為保證參展體驗,《哪吒之魔童鬧海》幕後創作展限流參觀。(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音樂節/演唱會+文旅:拉動消費需求 跨城觀眾佔比高

今年「五一」期間,成都還策劃了「跟着博物館、非遺、古鎮、演出、賽事、潮玩遊成都」六大系列240餘場重點文旅活動,串聯起20條主題旅遊線路,為文旅消費帶來新增長空間。

在成都,星羅棋布的博物館成為獨特的城市文化風景線,「五一」期間,市民和遊客「跟着博物館游成都」,開啟了文化、自然探索之旅。據統計,成都博物館、武侯祠博物館、成都美術館等推出的「錦城絲管——多元共鳴的音樂成都」「蜀漢百景集·青梅煮酒話英雄」、韓美林藝術展等主題活動和精品大展,帶動文創收入684.8萬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1%。

演唱會、音樂節等活動在點燃粉絲和遊客熱情的同時,也帶來了看得見、摸得着的人流量,直接拉動食、住、行、游、購、娛等多重消費需求。相關數據顯示,「五一」前夕,成都位列全國「五一」音樂節熱門城市Top3,音樂節舉辦場所之一的魯家灘濕地公園附近的酒店搜索量上漲超500%;而東安湖體育公園內的陶喆演唱會單場吸引3.3萬人次,跨城觀眾占比70%,帶動周邊商圈消費增長30%,酒店入住率峰值達90%。據統計,「五一」期間成都市共舉辦營業性演出679場,票房達5700萬元,拉動綜合消費2.8億元。

遊客紛紛與「爬牆熊貓」合影留念。(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遊客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外面的小攤上挑選紀念品。(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攝)

數據顯示,「五一」小長假成都共接待遊客1551.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9.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11.6%。在多個OTA (Online Travel Agency)發布的假日報告中,成都均登上全國熱門榜單,實現丁財兩旺。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向芸整理,鄒文菁設計)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五一內地文旅啟示錄|大熊貓+哪吒帶旺旅遊 成都感受快耍慢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