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黎岩
提供多款嬰幼兒疫苗及不同接種計劃的AMG仁滙醫務集團近日社交平台賬號停運,通訊群組及查詢電話等無人應機,懷疑結業。大批曾預購嬰幼兒疫苗等接種計劃的家長求助,政府已即時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善後。海關及警方將根據《商品說明條例》及其他刑事罪行展開調查,以追究相關人士責任。
截至昨日下午五時,海關和警方共接獲1462宗相關舉報,涉及銷售手法、服務延誤、服務質素、更改/終止合約、店舖結業及其他範疇,涉款港幣$3,673,517,平均每宗為$5,583,最大宗個案為$23,550。有關執法部門正安排已舉報的市民錄取口供,以助搜證。據悉,執法部門正循《商品說明條例》的不良營商手法方向作跟進調查。如發現有違反《條例》的情況,會採取適切的執法行動。
接獲數百宗投訴的消委會亦促請有關私營醫療機構盡快交代業務情況及後續安排,以釋除消費者的疑慮。消委會雖然仍未能成功聯絡有關私營醫療機構,但亦已按投訴處理程式,陸續透過已知聯絡管道,轉介投訴個案予有關私營醫療機構。
衞生署已因應查詢者的不同需要,提供適切的健康資訊和疫苗注射相關的專業建議,並協助有需要的家長安排子女到衞生署母嬰健康院接種疫苗,及教導他們如何接種因應科學實證而未被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的其他疫苗,又或屬於其他年齡組群接種的疫苗。
就上述反應來看,政府各相關部門的反應還是十分及時迅速的。雖然涉及的金額總數尚不算多,但由於涉及兒童疫苗、關乎兒童健康這一家長十分關心的重大社會議題,在媒體排山倒海般的炒作下,亦成為特區管治團隊必須高度重視的話題。特首李家超今日就表示,應追究其法律責任並保障消費者權益,又指需檢討和審視現行監管是否足夠,特別針對「預繳式醫療消費」,將考慮多項建議,包括引入法定冷靜期、限制最長合約期限等。
這是繼去年連串預繳式健身等消費涉嫌欺詐消費曝光之後,再次出現的預繳式消費模式經營的難以為繼,雖然目前未見仁醫集團發布相關的任何信息,不宜妄加揣測箇中內幕。但無論如何,打着醫療醫美旗號經營,理所應當具備懸壺濟世的最基本的仁心仁術,絕對不應該心存欺詐等不良之念,而應該是在對家長幼兒身心健康絕對負責的前提下,開展相關業務,否則,不單難以為繼,更可能引致牢獄官司。
舒適堡Physical去年九月突然宣布「暫時結業」,海關之後拘捕兩名董事。海關及警方會分別就《商品說明條例》的不良營商手法及有否涉及其他刑事罪行方面作出重點跟進調查,其中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已成立專案小組,循詐騙和虛假陳述方向作出調查。警方的執法行動,理應成為業界,尤其是心存不良者的前車之鑒。
今次仁匯出問題,雖然份屬不同行業,但經營營銷手法卻如出一轍,也是採用預繳式消費模式,利用各種所謂的優惠價格吸引消費者一次性繳足一定金額的款項,然後在指定的一年或兩年內,享受計劃內的醫療服務。當然,由於家長主要選擇的是兒童疫苗服務,所以涉及的款項普遍不算多,消委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最多的家庭購買了價值23550元的服務。
問題是,這種預繳式消費模式一再出現涉嫌欺詐的爛檔現象,就不能不引起當局的高度重視,不能總是被動地等待事發後頻繁成立專責工作小組解決問題。既然相關問題一再發生,就需要積極考慮從立法修例角度堵塞社會漏洞。否則,連被社會視為最潔淨的宅心仁厚的醫療界都出現與其身份職業完全不相容的負面事態,顯然有違社會大眾對醫療界的高度信任與期待。
從大的方面來看,首先要檢討《商品說明條例》,是否已經完全覆蓋類似仁匯集團所提供的專業服務。相信該集團定必認真研讀商品說明條例的各項法條,以預先規避法律制裁。而就仁匯集團是否涉嫌存在欺詐性不良消費,切實需要從法律專業角度進行分析,並抓取法律的適用及疏漏所在,以便進行針對性的修例。
而從醫療專業方面,也需要檢討醫生參與一般商業活動必須秉持的專業操守。毫無疑問,仁匯集團必然會有醫療專業人手操盤,進行醫療注射等醫學相關的服務。今日有媒體報道,由於體檢樣本再轉送至私家醫院及化驗所處理,因此苦主可能不僅限於家長,其中一間私家醫院稱今年未曾收款,估計涉及金額合共數十萬元。惟醫院檢測結果發現部分病人的樣本顯示嚴重敏感,惟受礙於聯絡資料有限,醫院無法通知病人,目前難以估計受影響病人的數目。由此看來,今次事端影響的絕不僅僅是預繳費用的部分家長,而是直接影響到接受仁匯專業體檢服務的消費者的健康問題。也因此,已經接受仁匯體檢服務尚未收到報告的消費者,若然擔心健康有問題,最好盡快在另一家專業機構進行檢測。因為當局或可能查封該仁匯機構的文檔,並致使相關文件不能在短時間內交予苦主。有鑒於此,外界有理由擔心,《私營醫療機構條例》未來就算是擴展至診所,恐怕也不能完全妥善規管,因此,當局有必要藉此契機,盡快修訂完善相關條例以填補相關漏洞,並加重違規懲罰機制。
最後,針對外界對屢次醫療事故發生後質疑醫醫相護的情況,醫療專業界應該捫心自問,加強規約醫生專業操守,雖然仁匯醫務集團背後的操盤手未必一定就來自醫療界,但參與其中的一定少不了了醫療界人士,否則,勢必難以取信市場並拓展市場。就此,醫療界應該檢討現行的專業規約,強化醫護界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仁心仁術理念,切莫被商業社會侵蝕,損毀自身專業的崇高的社會地位,只有宅心仁厚的專業服務,才能夠贏得社會的高度信任與尊重。醫者本應有仁心,也因此,仁心是醫生所必須具備的職業操守與本分,並非強人所難的高標準的額外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