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造突圍的「技術外交戰」
柯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第137屆廣交會首次設立的機器人專區,不僅成為技術創新的展示窗口,更是一場「技術外交」的戰略布局。「杭州六小龍」與「廣東機器人七劍客」同台競技,中國企業在細分領域的創新成果密集湧現。這一場景不僅展現了「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決心,更折射出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中國以垂直創新突破技術封鎖、重構全球產業鏈話語權的戰略意圖。
廣交會機器人專區的火爆,本質上是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中國技術突圍雙重邏輯的產物。當前,美國對華技術封鎖從半導體延伸至人工智能領域,試圖通過「卡脖子」遏製中國科技的崛起。而我國選擇以機器人產業為突破口——這一領域兼具製造業根基與智能化前景,既能規避部分底層技術依賴,又能通過場景化創新快速占領市場。例如,極飛科技針對農田三維測繪、噴灑、播撒等應用生產出P150 Pro2025款和P60 Pro2025款的農業無人飛機,映博智能從橫向布局——迎賓接待、物流配送、清潔等室內場景,發展到了室外的安保巡邏場景,有效實現了室內到室外的過渡。
機器人之所以成為綁定盟友的核心武器,關鍵在於其「去政治化」的技術普惠性、全鏈路國產化的自主可控能力,以及重構全球工業生態的戰略接口作用,三者共同構成中國突破技術封鎖、綁定新興市場的三重支點。以遨博智能的雙臂咖啡拉花機器人為例,這款搭載國產協作關節模組的設備,憑借「一杯拉花換一份訂單」的巧思,又以文化親和力打開消費場景,成為技術普惠的典型樣本;而該公司的超V理療機器人,則通過融合中醫推拿算法與AI視覺反饋技術,並配備加熱理療末端工具,讓「中國方案」有希望成為康養生態的底層架構。這種「從咖啡廳到診療室」的全場景滲透能力,正是中國機器人技術「去政治化」破局、國產化築基、生態化扎根的生動寫照。
我國若想以機器人技術夯實盟友網絡,需以「場景定製—本地化創新—輕量化聯盟」為戰略閉環,將技術輸出轉化為深度綁定的產業共生關系。極飛科技集液體精準噴灑、固態肥料均勻播撒、農田三維測繪及物資高效運輸於一體的農業無人飛機,映博智能的安保巡邏機器人,這些「小而美」的場景化解決方案,既避開了與西方巨頭的正面競爭,又通過精準適配快速占據細分市場,表明我國正逐步將技術標準悄然植入盟友的產業基因。
廣交會機器人專區的熱鬧景象,實則是中國應對技術圍堵的縮影:不做技術霸權的挑戰者,而是成為產業生態的共建者。當美國執著於「誰掌握最先進技術」時,中國正在回答另一個問題——「技術如何讓更多人受益」。這種務實主義或許不夠性感,但正是這種「從田間地頭到宇宙星辰」的全場景滲透能力,讓中國智造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找到了生存法則。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