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致敬各省的民族民雄 :從湖南說起

文/關品方

位於廣州的黃埔軍校建立於1924年。筆者由衷地建議香港特區的年輕一代要找機會去仔細看一看。

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共470人,國民黨方面有宋希濂、陳明仁、鄭作民、胡宗南、孫元良、賀衷寒等。共產黨方面有蔣先雲、金佛莊、左權、徐向前、陳賡、曹淵等。這批學生畢業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希濂最高曾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陳明仁曾任中將師長和湖南省政府代主席。鄭作民曾任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胡宗南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總統府戰略顧問。

蔣先雲以優異成績畢業,1927年5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享年25歲)。陳賡(大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重要將領,在軍事理論和指揮方面有卓越成就。左權是八路軍高級將領,抗日戰爭時期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42年5月在指揮部隊突圍時不幸犧牲(享年37歲)。徐向前(元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軍事指揮家之一,是學者型武將,長於軍事研究。他是最年輕(1931年過世,享年30歲)的方面軍總指揮。

1924年初,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1月24日籌建黃埔軍校,選址在長洲島(不是香港的長洲)。當時,校長蔣介石37歲,軍事總教官何應欽34歲,政治部主任周恩來26歲。孫中山將6月16日定為黃埔軍校正式成立的日子,當天舉行開學典禮,以紀念兩年前(1922)的當天平定了陳炯明炮轟總統府的叛亂。從那時起,孫中山重新振作、勵精圖治,才有了1924年的新局面;以這日子激勵革命精神和民族鬥志。

黃埔軍校第一期的招生工作始於1924年2月,招生要求如下:考生年齡18-25歲;中學學歷;身體健康;認同民族、民生和民權主義;從軍為革命為人民。

當時中國四分五裂,大部分地區處於軍閥控制之下,國共兩黨採取秘密招生方式,對政治審查非常嚴格。實際上第一期的招生工作是以國共兩黨推薦為主。孫中山、廖仲愷、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等都為黃埔軍校引薦過學生報名應試。

學生初步錄取後,統一安排考試,內容包括作文、政治、數學,有筆試和口試。3月27日,參加初試的大約有1200人。考生通過初試合格後,還要進行複試和總試。三級篩選的要求,難度更甚於今天香港特區的高考DSE。最終,正式錄取了350人,另外120人為備取生(定義為有潛力和值得培養的學生)。開學後分為4個隊伍進行教學及訓練,每隊大約120人。

開課後,在教學及訓練的過程中,原湘軍講武堂的158名學員和來自四川的21名已有軍事基礎的學生,經整編後合併到黃埔軍校第一期序列。陳賡、左權、宋希濂都來自湘軍講武堂。經過這次整合,同年11月畢業的第一期學生總數最終達到649人,構成優秀團隊。第一批畢業生裏人數最多的是湖南人(197人,30%),其次是廣東人(108人,17%)。

第一期訓練從5月5日開始。由於前方戰事吃緊,教學和訓練的時間定為6個月,每天10小時,180天無休。

教學內容包括步兵隊列、軍容軍紀、戰術學、兵器學、築城學、交通學等基礎軍事理論,以及政治工作和政治思想課。訓練內容包括野外地形識別、偵察、人均2000發子彈的實彈射擊。當年武器彈藥緊缺,黃埔軍校的練兵強度可想而知。訓練的重點包括單兵作戰能力(白刃戰)及排班兩級的協同作戰(一班兵大約30人,一排兵有3個班,大約100人)。

黃埔軍校的學習和訓練採實事求是的原則。有部分學生提前進行入伍生訓練(共7個月),有部分學生因為參加過實戰,實際訓練時間較短(只5個月)。軍校主推「以戰代訓」,當年10月已安排部分學生直接參与鎮壓廣州商團叛亂,而且首戰告捷。他們只經歷了短暫訓練,但成績斐然,潛力驚人。第一期學生於同年12月畢業,總共645人,合格率高達99.4%。

第一期的主要兵種是陸軍步兵。由於初創,教學大綱未臻成熟,是摸索式教學和訓練。儘管只設步兵科,訓練內容也包括重機槍、迫擊炮等重武器操作,部分內容實際上超出了步兵教學的範疇。第二期才有炮兵、工兵等分科。這是後話不提。

黃埔一期的名將有不少是湖南人。宋希濂來自湖南湘鄉,1937年8月淞滬會戰中,率第36師死守匯山碼頭,以「血肉磨坊」拖住日軍大約40天,讓主力軍安全撤到南京和武漢等地。宋希濂1949年在大渡河兵敗被俘,1959年特赦後任全國政協委員。

李默庵來自湖南長沙,抗日戰爭期間任第14軍軍長,忻口會戰中以游擊戰術牽制日軍,後創辦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與八路軍合作培養抗日骨幹。李默庵1949年參與湖南和平起義,後移居香港。1990年回國定居,任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

鄭洞國來自湖南石門,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率部攻克密支那,全殲日軍第18師團。他在印緬戰場與盟軍聯手擊敗日軍收復緬北,揚威國外,獲美國銀星勳章。鄭洞國1948年在長春被圍後率部起義,1950年(47歲)在上海獲周恩來接見。1952年移居北京,任水利部參事。1954年,毛澤東提名他為國防委員會委員。

劉戡來自湖南桃源,抗戰期間任第93軍軍長,指揮中條山游擊戰,以夜襲、地雷和冷槍抗擊日軍。1948年瓦子街戰役,遭西北野戰軍圍殲,劉戡吞槍自殺。他戰時負傷導致右眼受損,和劉伯承元帥一樣,被稱為獨眼龍將軍。

陳明仁來自湖南醴陵,1946至48年間,在東北4次四平戰役中,他以劣勢兵力堅守四平,可歌可泣。筆者如有機會,另文詳述。解放戰爭後期,陳明仁的思想發生轉變。1949年8月,陳明仁在湖南和程潛一起通電起義。陳明仁轉投人民解放軍後,被任命為第55軍軍長,四野第21兵團司令員。1955年,陳明仁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來自國民黨軍唯一獲此殊榮的黃埔一期生。

賀衷寒來自湖南嶽陽,創建復興社並主導國民黨的政訓系統,被稱為意識形態教父。他是黃埔三傑之一(另兩人是蔣先雲和陳賡)。

鄧文儀來自湖南醴陵,他曾任復興社書記,協助賀春寒,同為國民黨政訓系統的核心人物。

黃傑來自湖南長沙,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是黃埔一期畢業生之中罕有的政治與軍事雙料人才,也是復興社的領導骨幹之一。

袁守謙來自湖南長沙,也是復興社的核心成員,參與國民黨政訓系統的建設。他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之中最早晉升為二級上將,協助賀衷寒,同為政戰系統的代表人物。

賀衷寒、鄧文儀、黃傑和袁守謙有共同之處。賀衷寒作為黃埔三傑之一,筆者對他有研究興趣。1973年9月,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來華參加建國慶祝活動時,向周恩來總理提問 :「我曾在台灣見到過一個黃埔學生,名賀衷寒,聽說他還是黃埔三傑之一?」周恩來曾任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賀鄧黃袁四人都是他的學生。周總理回答道:「他是孫文主義學會的頭目,後來在政訓處培養了一批軍隊特務,解放前夕跟蔣介石跑到台灣,但蔣知道他有野心,並未重用他。在我們中美交往時,他憂鬱而死。」周總理聊聊數語,平淡道出他對賀衷寒的評價。周總理不但49年後仍記得這個當年成績優秀、表現突出的學生,竟還知道他是在去年(1972)尼克松訪華(2月)之後在台灣去世(5月)的。筆者行文至此,心潮澎湃。偉哉周公,吐哺如斯,巨人已矣,後顧前瞻,唯有歷史。

霍揆彰是湖南酃縣人,抗戰期間任第54軍軍長,參與滇西反攻,攻克松山要塞。解放戰爭期間任第3方面軍副總司令,駐防華中,戰功赫赫。解放前跟隨蔣介石去台灣,1953年早逝(52歲)。

陳賡是湖南湘鄉人,東征期間(1925年10月)救出蔣介石,是「黃埔三傑」之一。1927年,陳賡(24歲)公開其共產黨員身份,拒絕蔣的拉攏;其後參與南昌起義,負責中央特科情報工作,任八路軍386旅旅長,指揮靈活游擊戰,重創日軍。解放戰爭時期,他率部參與淮海戰役、抗法援越、抗美援朝。1955年陳賡獲授大將軍銜。

左權是湖南醴陵人,黃埔一期畢業後赴蘇聯學習,回國後任紅一軍團參謀長,參與長征。抗戰時期左權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協助指揮百團大戰、黃崖洞保衛戰等,創下彪炳戰績。1942年5月在山西遼縣戰鬥中,為掩護部隊突圍而壯烈殉國。左權是八路軍在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王爾琢是湖南石門人,公認是黃埔一期高材生。1927年他參與南昌起義,隨朱德轉戰湘南後上井岡山,任紅四軍參謀長兼28團團長,指揮五斗江、龍源口等戰鬥,被譽為「飛兵團長」。1928年8月,他在追擊叛徒袁崇全時不幸遭暗殺,年僅25歲。

蔣先雲是湖南新田人,黃埔一期入學考試第一名,是「黃埔三傑」之首。北伐期間任團長,揮軍從武漢北上迎戰奉系軍閥。1927年5月在河南指揮臨潁戰役時衝鋒陷陣,最終傷重犧牲,年僅25歲。蔣先雲犧牲後,周恩來在武昌親自主持召開他的追悼會,萬分婉惜,評價他是一位將才。

蔡申熙是湖南醴陵人,鄂豫皖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紅15軍軍長、紅25軍軍長,指揮黃安戰役等關鍵戰鬥。1932年第四次反「圍剿」中犧牲,終年26歲,解放後被追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

趙自選是湖南瀏陽人,1927年參與創建鐵甲車部隊。趙自選其後出任廣東農民自衛軍總指揮,領導海陸豐起義,1928年在廣東東江地區犧牲,終年27歲。毛澤東稱讚他是「農民武裝的先驅」。

游步瀛是湖南隆回人,1927年南昌起義時,任第11軍25師參謀處長,南下途中於江西會昌戰鬥時犧牲,終年24歲。他曾參與國民革命軍的東征和北伐,是中共建軍早期軍事指揮的骨幹。

回頭再說黃埔軍校。第一期的招生選拔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嚴苛的精英選拔工程,是「百里挑一」的典範。筆者估計,清華北大當年的考試難度也沒法和黃埔軍校相比。在文盲率高達80%的1924年,黃埔一期的考試科目包含代數、幾何、三角等現代數學,屬頂尖的試題範圍。全國共1200餘人報考,僅350人通過初試,錄取率不足30%。

黃埔軍校大門的對聯 :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可謂直指選拔的核心思想。所有考生必須得到國共兩黨(其中之一)的組織推薦。據中共黨史資料,共產黨員更先要通過黨組織的政治審查。湖南方面,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負責長沙初選、毛澤東負責上海複試;這樣才確保輸送到黃埔軍校的蔣先雲、左權、陳賡、王爾琢、蔡申熙、趙自選、游步瀛等既是學霸、更是堅定的革命者。他們通過錄取後,真正的考驗亦遂開始。原定三年學制(參考蘇俄軍校)壓縮至半年,學生們畢業後就投入東征北伐戰場,陣亡率超過一半。635名第一期畢業生之中,最終活到全面抗日戰爭(1937)的,僅剩300餘人。倖存者都身經百戰。黃埔一期的陳賡、徐向前、宋希濂、鄭洞國、李默庵、陳明仁等名將正是從共赴國難的刀山火海中脫穎而出的戰神。

經過智力考試、信仰審查和軍事訓練的三重選拔,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因此產生大量優秀將領。一期學生湖南人共197人,三湘子弟佔據核心席位。「中國近代史,湖南佔一半」,這句話或嫌誇張,但不無道理。毛澤東主席就是湖南人。行文至此,不可無詩。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一腔熱血大地動容。愛晚亭邊楓紅似血,宛似湘人熾熱情結。三湘四水孕育壯志,奮鬥身影永不磨滅。漫天戰火硝煙雖遠,湘人精神永存入列。

廣東省以及其他省份也是人才輩出,今後如有機會,筆者樂意逐一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致敬各省的民族民雄 :從湖南說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