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美國的法治制度逐漸崩壞 有跡可循

文/關品方

筆者無意唱衰西方的法律制度,因為體系不同,概念存在差異,沒有必要唱好或唱衰。但是無可否認,過去八年來我們看到美國法治制度的崩壞,也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法治制度的崩壞主要體現在司法獨立(「以法治國」,rule of law)、三權分立以及社會信任三個方面。侵蝕司法獨立方面,美國法官在審理涉及總統的案件時面臨巨大壓力,受到身份特殊性的影響。總統可以利用職權對司法部門施加限制,削弱司法獨立,因此鬥爭不斷。就在今年2月,特朗普上任不久即下令解僱所有拜登任命的聯邦檢察官,替換自己的親信上場,進一步將司法系統政治化。美國司法體系長期由白人主導,導致少數族裔在司法程序中被系統性地歧視。

另一方面是三權分立失衡。總統權力不斷膨脹,依賴行政命令而非國會立法,削弱了立法機構的制衡作用。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命令簽到手軟,以電視直播的方式向全國公布,權力之大,令人咋舌。截至4月29日,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頭100天之內總共簽署了142項行政令,遠超二戰後美國歷屆總統在執政百日之內簽署的行政令數量,接近拜登在其4年任期內簽署的行政令總數(162項)。

近期的「對等關稅」更是典型,以總統行政令的方式公布,儼然是一人在上、80億人在下的態勢。是否荒謬絕倫?是可忍,孰不可忍!

美國國會近年陷入黨派惡鬥,立法功能幾近癱瘓。美國最高法院變得越來越政治化,其裁決按黨派立場劃分,已失去了中立性。最高法院「挾法律以令諸侯」,美其名曰「以法治國」,獨立在3.4億美國人民的頭上。

社會信任的崩塌,更是美國司法的最大危機。民眾對法治的信任度下降,質疑法律的公正性。正在經歷訴訟的人可以成為總統候選人;即將就任的總統被判重罪又可以無條件釋放;已就任的總統其實是已被正式判刑的罪犯。美國民眾眼睛雪亮。特朗普現象衝擊了人們對美國司法系統的信任。美國政府的行為被其民眾視為不尊重法治,對白宮和法院的信任危機正不斷加劇。

美國法治和司法體系面臨重大挑戰,有以下一些明顯的案例。

「封口費案」:特朗普在2016年競選期間支付「封口費」並偽造商業紀錄。儘管事實清楚,陪審團亦一致裁定特朗普有罪,但最高法院放過特朗普,引發美國政壇巨大爭議,美國民間社會分裂;顯示出美國司法體系在政治人物的壓力之前,其實無能為力。

「特別檢察官史密斯辭職案」:史密斯宣布辭職,讓路給美國司法部宣布放棄對特朗普的刑事訴訟。這一決定被認為是政治交易,踐踏了司法獨立性。

「2021年1月6日國會山騷亂案」:美國司法部對該事件的處理受到嚴厲批評。儘管有大量人員被起訴,但對特朗普及其「盟友」的調查卻進展緩慢,做法是赤裸裸的明顯偏幫,引發了民眾對司法公正性的質疑。

「不當處理機密文件案」:特朗普面臨本案(還有「國會山騷亂案」和「選舉舞弊案」)刑事訴訟和一系列其他民事訴訟,但一律以程序為由不斷延宕,直到特朗普成功連任,重掌美國總統的權力,那就一切停擺封存、暫不追究,讓特朗普在第二任期為所欲為。今年1月,紐約州法院對「封口費案」作出判決,雖認定其行為觸犯重罪,但予以無條件釋放,美其名曰「司法裁量權的彈性運用」。法律理據是「以法治國」,法院話事。

截至目前,對特朗普發出的有關「對等關稅」的訴訟令人「嘆為觀止」。4月16日,加州州長紐森提出訴訟,指控特朗普政府濫用關稅政策,要求法院宣布其關稅措施無效並禁止實施。4月23日,紐約州等12個州的總檢察長起訴特朗普,質疑他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加徵關稅的合法性,認為此舉破壞憲法秩序並導致經濟混亂,要求法院宣布關稅政策違法並阻止執行。其他訴訟主體還有美國小企業、民權組織「新公民自由聯盟」等,這些訴訟反映了美國國內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強烈反對,對其合法性表示質疑。法律程序漫長,後果如何未知。

美國的「以法治國」,實際上已經淪為各派政治勢力以法律的名義互相爭權奪利的方便藉口,其根源來自政黨對抗政治。法律訴訟氾濫,是政黨對抗政治的後遺症。美國的政治體制(尤其是司法制度)如今暴露出極其嚴重的、本質性的欠陷,值得我們深刻思考、高度關注。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美國的法治制度逐漸崩壞 有跡可循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