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財安
今天(4月30日)是內地5天「五一黃金周」的前夕,香港也適逢勞動節與佛誕公眾假期與周六日相近,市民只要申請星期五一天假期,便可以同樣享受與內地一樣長的假期。如是這樣,內地與香港兩地市民都能同樣好好地放鬆,到處吃喝玩樂,以此調劑一下因辛勤工作而拉緊的情緒,沖淡中美貿易關稅戰所帶來的衝擊。根據以往經驗,在這樣長的一個節假日,來往內地與香港的旅客數目將會比平日大增。為此,香港特區政府一如既往地嚴陣以待,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擔任主席的「節慶安排跨部門工作小組」也已經作出了詳盡細緻的交通安排,保證各個海陸空口岸於假期內運作暢順。
不過,與疫情前對長假期翹首以待的心情很不相同的是,本地旅遊、餐飲、零售等行業大多『打了縮數』,只要這幾天能夠保住與平時差不多的生意額,沒有大幅度下滑便算萬幸。原因很簡單,一到長假期,香港市民除了到外國旅遊之外,這兩年更興起了呼朋喚友到內地吃喝玩樂的風氣,而且勢頭越來越強勁。與此相反的是,來港消費的內地與海外旅客數目雖然也有增長,但平均消費呈現出顯著下降的情況,完全對沖不了香港市民蜂擁外遊的「走客潮」。
以剛過去的復活節長假期為例,香港市民在4天內一共有186萬多人次外遊,絕大部分都是經海、陸口岸到內地,同期則有35萬多人次的內地市民來港,就算加上海外旅客的近15萬人次,總數也只有50萬多一點,差異達到136萬人次之多,不可以說是不驚人。為了改變這個落差,有人提出要推出各種措施,留住香港市民在本地消費。這個建議當然有其積極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卻略嫌格局太小,沒有聚焦在問題的根本。
隨着內地城市在各方面的高速發展,香港市民連群結隊北上旅遊消費的勢頭根本不可擋,更無從逆轉。相比內地的960萬平方公里面積,香港實在很小,市民平時在本地轉來轉去,早已對一切非常熟悉,一有時間便回內地去覓新嘗鮮,實乃人之常情,就好像平日因方便總光顧住所附近的酒樓餐廳,假日時卻會與家人朋友換個地方吃飯一樣自然。過關口岸的增多與過關後的接駁交通越來越方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港車北上」政策則是最新的誘因。
香港因高地價而導致租金及物價昂貴,相反內地的各類消費就便宜一大截,再加上各消費場所的空間使用慷慨,通道極度狹窄、桌靠桌及顧客背靠背等香港常見的情況基本上不會出現,香港根本無法相比。不知是什麼時候開始,香港人過往好客、待人以禮的良好風氣變得罕有稀薄,反之,內地各城市的服務行業從業員卻有大幅度的改變,普遍熱誠友善,更無分彼此,香港市民無論身在何省何市,都有回到家裏的良好感覺。
中國人民以食為天,香港人當然也不會例外,都願意長途跋涉,尋幽探秘,為的就是追尋香港失落已久的美食。在香港,就算你不惜腰間錢,想要吃到美味的活宰白斬雞也非常困難。多年前,特區政府以防止禽流感為由,禁絕活鴨活鵝從內地來港,雖然疫情已經遠去多年,但禁令依舊。因此之故,一些香港絕活美食如燒鴨燒鵝等因為受制於只有冰鮮食材供應,水準難以保持,失去了往日的競爭力。諷刺的是,大灣區內很多酒樓以活宰港式燒鵝作為招徠,大批香港市民經常前往光顧購買並帶回香港,「港車北上」的方便更助長了這個習慣。
內地的豐厚歷史文化沉澱令香港難以比擬,很多相關景點更使香港人沒法抗拒,其中的一個最好例子就是位於陝西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另一個例子則是位於西安市內大雁塔旁的大唐不夜城。遊人目睹歷史原件兵馬俑以及李世民、武則天、李白、杜甫等歷史著名人物雕像時所生出的穿越回到秦、唐時代的感覺,是其它地方無法複製的,西安也因此從二十多年前的死氣沉沉變成如今的遊人如鯽。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與其吃力不討好地聚焦於鼓勵留港消費,倒不如利用香港的獨有條件主動出擊,打破困境。
特區政府一直毫不吝嗇地去扶持香港旅遊消費業,例如推出盛事之都概念,舉辦夜繽紛、節假日煙火無人機表演、七人國際欖球賽、著名歌星演唱會等活動,成績也不錯。不過,欲要從根基上提振本地的吸引力,招來中外遊客來港消費,就必須多管齊下,其中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參照上面所提到的兵馬俑及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做法。這裏所說的不是依樣畫葫蘆,因為就算香港不惜工本也沒法複製,只會變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特區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歷史文化底蘊,但香港卻擁有其它城市所沒有的獨特歷史軌跡。
在過去多年,筆者幾乎走遍了全國各省,清晰感覺到內地同胞普遍知道香港回歸這一段歷史,但對在這之前的百多年歷史滄桑卻是一知半解,在互相交談時流露出濃厚的求知興趣。換句話說,對內地同胞來講,香港自1840年至今的180多年經歷是一個非常好的旅遊賣點,更是一場獨特的愛國主義教育。如果我們採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角度,以展覽館、重建歷史遺址及步行徑等等方式實地還原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如何在晚清時被英國根據《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3條不平等條約強行佔領的場景,打造一個歷史文化產業鏈,就擁有長期吸引內地14億同胞來港,生動地剖析『落後便要挨打』道理的能量。
當然,打造這樣的一個產業鏈需要特區政府牽頭,社會各界長期積極參與方能成功。但如果香港坐擁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而不用,就猶如抱着金疙瘩而叫窮,非常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