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澳洲聯邦大選將於5月3日舉行,1800萬合資格選民將投票選出眾議院全部150個議席和參議院近一半的議席,截至當地今日(4月30日)下午,持續一星期的提前投票已經結束。各政黨在眾議院中奪得的席位數將決定誰能組建內閣和政府,進而決定接下來三年澳洲國政的走向。根據最新民調,中左翼執政黨工黨暫時處於領先地位。
澳洲的眾議院採取偏好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又稱即刻決選制(Instant-runoff Voting)。選民在投票時必須按照自己對各候選人的偏好順序,將所有參選人的名單依序排出排名。在計票時,先統計每位候選人的第一順位得票。若無人取得過半數(50%以上)的第一順位選票當選,便會將票數最少的候選人自動淘汰,並把該候選人的選票依照選民當初的第二順位偏好,重新分配給尚未被淘汰的其他候選人。如此反覆循環,直到有候選人累積過半數,就能贏得該選區的眾議院席次。
這種制度的意義在於,它相對能反映選民「次佳」或「容忍」的選擇,而非只比拚第一順位的支持度。被淘汰候選人的選票會轉移到選民第二甚至第三順位青睞的候選人身上,讓得票較為分散的中小黨或獨立候選人,也可能在後續計票階段逆轉當選。因此,政黨在拉攏偏好支持方面,必須做更縝密的布局;同時,各黨之間也會出現相互協商,以便在投票前向選民提出「偏好建議」:若主要候選人落馬,支持者應將偏好順序給予哪位盟友或意見較接近的候選人。
除了偏好投票制,另一個尤為顯著的特色是強制投票制(Compulsory Voting)。澳洲自1920年代起即開始實施強制投票,未到投票所投票(或提前投票)的選民,必須給出正當理由,否則可能面臨罰款處分。此一制度使得澳洲選舉的投票率常年維持在高位,一般可達90%以上。政黨在競選時,除了必須爭取鐵票之外,也需設法吸引那些「不怎麼關心政治」但因強制投票而必須投票的中間選民,這就避免了政黨過分關注本黨激進選民的觀點,導致政治競爭極端化。
在即將到來的投票日之前,衛報、YouGov和Roy Morgan多個民調機構均顯示執政工黨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取得領先。根據最新民調,儘管在政黨支持度上中右翼聯盟黨稍微領先,但工黨的「兩黨擇一」支持度(Two-party preferred vote,即在偏好投票制下將其他政黨的支持者按照偏好分配給兩個最大黨)比聯盟黨高出約3-5個百分點;特別是在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等人口眾多的地區,工黨支持度更顯著高於聯盟黨。此一差距若持續到投票日,將極有可能使工黨在眾議院贏下足以單獨執政的多數席位。
今年年初時,自由黨仍然在民調中保持領先,當時澳洲人表達了對工黨現任政府在生活成本和住房負擔方面的不滿。在四個月後的今天,工黨已經逆轉頹勢,其最重要的原因,除了聯盟黨領袖達頓的競選政策失誤之外,更在於「特朗普效應」外溢傷害到了聯盟黨。特朗普最近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令澳洲選民感到擔憂,公眾對特朗普的評價普遍負面。而對於聯盟黨來說糟糕的是,其領袖達頓正是以模仿特朗普的風格而聞名,其在一月曾任命了一位影子內閣的「政府效率部長」——顯然是在模仿馬斯克;他還承諾大幅削減澳洲聯邦公共服務部門的人員,對抗政府內部「DEI僱傭」的風氣。如此種種,難怪有綠黨議員為其起了一個風靡全澳的外號:「Temu Trump」。如今反特朗普情緒正在影響聯盟黨的競選活動,因為選民迅速變得厭惡風險,有民調顯示,35%的未決選民因為特朗普而不太可能支持達頓。工黨領導人阿爾巴尼斯也抓住機會攻擊達頓將為澳洲帶來混亂,稱澳洲人民「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個動盪的政府」。
在澳洲選舉制度特有的偏好投票機制之下,這種「溫和選民逃離」的現象對聯盟黨相當不利。由於最後的席次往往取決於第二、第三甚至第四順位的偏好票如何轉移,當達頓與聯盟黨被貼上「類特朗普」的標籤,加上民意對於極端保守路線存在疑慮,則中小黨以及獨立候選人的票源很可能會把後續偏好轉移給工黨或其他立場較溫和的陣營。這形成了一個「對聯盟黨更加不利的循環」,進一步推高工黨在整體數字上的領先幅度,也使得聯盟黨要在選前最後衝刺中逆轉選情所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