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中國似乎已準備好在相互貿易方面和美國脫鈎斷鏈。筆者估計,中國和東盟十國的貿易往來將會加速,在RCEP的基礎上構建鞏固的亞洲貿易體系。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強化貿易以本幣結算,為數字人民幣的國際化鋪墊。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是中國比較重要的貿易夥伴,因為前景瑰麗;其他四國也相當重要,菲律賓有待修理。
據官網報道,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中,人民幣的使用顯著增加,反映出人民幣國際化的積極進展。例如中馬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收付金額已達到102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27%;中柬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收付金額約為50億元,同比增長45%;中越跨境人民幣支付總額數據則未見公布。
翻查資料,4月14日,銀聯國際與越南國家支付公司(NAPAS)、中國工商銀行及越南外貿銀行在河內簽署了協議,共同推進中越跨境二維碼支付的互聯互通。這標示着中越之間的支付進一步便利化,預計會對跨境人民幣支付產生積極影響。中國央行發布的《2025年3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經常項下的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為3.96萬億元,但未具體提及中越之間的跨境人民幣支付金額。
中國央行與東盟國家央行的合作包括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和人民幣清算安排,正持續推動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系統於本月7日對東盟十國已實現全覆蓋,標誌着中國在數字貨幣領域的重要進展。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增加以本幣結算的份額,反映了雙方經貿聯繫加深。中國貨品出口帶動東盟十國對人民幣的需求,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動力。
現時中國的國際貿易夥伴遍天下,即使沒有美國市場,中國貿易受到的打擊不會致命。我們細心研究中方最近公開的出口賬單,可以看到中美貿易一旦脫鈎斷鏈,才真正要了美國的命。
曾幾何時,多年來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儘管愈演愈烈,「脫鈎論」還是一直被視為不切實際,如今逐漸演化為現實。一旦脫鈎,究竟誰怕誰?筆者認為,短期來看,兩敗俱傷;長期而言,中國必勝。
中國上周發布的一份官方進出口月度數據報告,引發全球高度關注。美國首次未被列入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名單,歐盟被放在首位。這一變化極具象徵意義。中國釋出明確信號,正在有秩序地為與美國經貿脫鈎做準備。長期以來,中國韜光養晦,對脫鈎美國持克制態度。從今次美國突然發動超級關稅戰開始,標誌着中國態度上的深刻轉變。
據官方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高達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1%;與歐盟的雙邊貿易額為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與拉美、中東、非洲的貿易也保持了上行趨勢。相比之下,中美貿易則顯得波動趨減。這背後既有中美貿易政策分歧日益尖銳的現實考量,也有中國主動推動「市場多元化」的戰略布局。
中國出口市場的多極化,還體現在中國產業鏈對「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趨勢的主動適配,曲線突圍。例如,中國製造企業開始通過在東南亞設廠,將部分中低端產能轉移至印尼、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一方面規避地緣風險,另一方面藉助RCEP規則繞道出口,降低關稅壁壘。
這種「以退為進」的全球布局方式,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重塑贏得迴旋空間。只做不講,多做少講。「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美國只講不做,多講少做。相較之下,高低分明。
據觀察者網報道,瑞士國際經濟研究院教授伊文尼特指出,即使美國全面中止從中國進口,國際市場可以在短期內取代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世貿組織前總幹事拉米表示,美國在全球進口市場僅佔13%,遠低於其自我定位所暗示的影響力。這些觀點挑戰了對美國市場依賴的傳統慣性思維,尖銳地指出當前全球貿易的現實:美國單極霸權不再。
全球供應鏈的重心正轉移到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亞非拉是第三世界,毛澤東主席早在55年前已經提出)。亞非拉地區的新興市場逐漸崛起,中國與這些地區的合作也愈發深入。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面對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施壓制裁感到不滿,反對美國利用貿易政策干涉正常商業合作,正逐漸形成與美國脫鈎的同頻共振。
中國應對美國的方法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國主動塑造自身的對外貿易生態。自2017年中美貿易戰1.0爆發以來,中國一方面通過內循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以對外直接投資、優化互相依存的產業結構。以「數字絲綢之路」和「綠色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多邊合作新平台不斷湧現,與東盟、非盟、中東等地區的貿易額不斷增長,中國正從「輔助角色」轉變為「主導力量」。
中國在亞太區的戰略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2022年1月生效後,亞太區域內部市場協同效率已大幅提升,為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筆者認為,今後迫切須要的下一步,應該是中國在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方面要取得突破,讓東盟國家和中東能源出口國家使用數字人民幣結算大宗商品,為去美元化提供技術基建和替代通路。這既是解套美國金融霸權的戰略回應,亦有助於增強中國外貿系統在全球金融界的自主能力。
特朗普開打「對等關稅」貿易戰,犯下不可救藥的戰略錯誤,戰線拉得太長。歐洲國家是美國傳統盟友,美國照樣施行關稅訛詐。如今美歐貿易紛爭日益頻繁,歐盟正重新審視其戰略重心。筆者估計歐盟將會作出重大調整,年內會見到中國和歐盟快速走近。今年7月,歐盟各國領導人將齊聚北京舉行高級別經濟峰會,屆時肯定會釋放出強化中歐經貿關係的積極信號。近期歐盟和中國已達成共識,中歐電動車產業鏈協作將是雙方磋商重點。
辦法總比困難多,筆者相信,只要秉持互相尊重、互利共嬴的原則,中國和歐盟之間沒有什麼矛盾解決不了。新浪財經、華爾街見聞等相關網站報道,中國和歐盟走近是戰略性布局。歐盟向美國釋放的信號是:歐洲不會再盲目跟隨美國。
現時全球對美國反覆無常的對外政策感到擔憂。這無法不促使包括歐盟在內的美國盟友另尋多元化合作機會,把目光投向中國。
東盟十國對中美關稅摩擦的立場已趨於清晰。馬來西亞明確表示反對單邊關稅行為,主張加強與中國的全方位合作。印尼、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的立場也大致同樣。
這種「戰略獨立」的表態在以往鮮有出現。由於中國在關稅戰中帶頭硬撼美國,東盟大部分國家都以中國為馬首是瞻,足見中國在亞洲區域合作機制的主導力正日益增強。
2025年以來,中國與泰國、印尼、越南等國家在新能源、物流、數字經濟等領域簽署了多項雙邊協議,為區域供應鏈重構提供了穩定支點。「去美元化」趨勢加快,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增長迅速,讓更多東盟國家願意以本幣或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從而降低以美元交易的拐彎成本和金融風險。中國與東盟本幣互換安排,增強了人民幣在全球結算體系中的可用性。這不僅降低了外匯波動風險,也有利於打造穩健的貿易生態體系。
總而言之,中美脫鈎不一定意味着全面對抗,不等於孤立與封鎖,短期內應該不會爆發戰爭。相反,對於中國來說,這將會是一個追求深度產業轉型和與美國以外的友好國家優化合作的過程。
從被動調整到主動構建,從依賴市場到主導市場,從被卡脖子到獨立創新,中國正以穩健步伐走在一條多元、包容、內外兼備的發展道路上。
未來的全球經濟秩序不再可能由某一個國家單邊塑造,而是需要多邊共建。中國清醒地認識到,唯有在平等、互利、共贏的框架下,才能真正建立起穩定而可持續的國際貿易合作體系。美國若仍幻想以極限施壓重複戰後的美蘇對抗導致蘇聯解體(分裂為15個國家),肯定將會事與願違。
筆者深信,中國已接受新時代的中美脫鈎不可避免,以此底線思維有備而來,何事不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