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大文智庫今年首辦大講堂 廣邀專家探討北都提速之道

香港大講堂「以國家戰略高度 謀進北部都會區發展」專題研討會在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舉行。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一新的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北部都會區建設是香港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一步。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智庫於3月28日主辦香港大講堂2025年第1期「以國家戰略高度 謀進北部都會區發展」專題研討會,邀請了來自特區政府、立法會、城市規劃布局、宏觀經濟研究、鐵路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專家代表,從國家戰略和香港長遠發展的高度,推進北都建設的創新機制落地,為大灣區規則銜接提供轉換器和對接口,助力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多名與會嘉賓認為,北都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獲得中央高度重視與支持,配合國家的整體發展布局,並打造新經濟增長點,發展必須提速提效。應注重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藍圖,將北都區打造為引領大灣區一體化進程的投資熱土、經濟高地和國際創科中心。

研討會前,一眾嘉賓和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負責人合照。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總編輯張國義會見了與會嘉賓,並參與研討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欣之陪同出席並致辭。

鄉事派倡現代產業需具高增值

立法會議員陳月明。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陳月明在研討會上表示,特區政府應秉持更高定位、更高標準、更快速度的要求,將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香港的新「桃花源」,以滿足市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在新興產業規劃方面,她認為需要加強與新質生產力的聯繫,以創新思維引領北都區規劃。

身為土生土長的原居民,陳月明對緊鄰深圳的打鼓嶺區發展尤為關注。「未來發展將聚焦四大重點項目,包括口岸經濟、新興產業、文體教育樞紐及河谷綠廊。」她認為,區域內新興產業的規劃,目前劃定的現代物流、綠色經濟、食品相關用途和先進製造業等,雖表面上符合現代產業定位,但實際內容多為倉庫、農場及廢品回收等傳統用途,與國家倡導的新質生產力的聯繫不夠緊密,很難展現新質生產力的特點。

為此,她建議特區政府預留土地發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及貴金屬產業等高增值領域,並強調應以創新思維引領北都區規劃。

冀易名打鼓嶺新區

在文體教育樞紐方面,打鼓嶺將建設大學城、文化谷及活力體育區,陳月明呼籲特區政府繼續發掘本地旅遊資源,促進文體旅融合發展。同時,為延續歷史文化,她亦建議將新界北新市鎮更名為打鼓嶺新區。

她強調,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承載着香港未來的希望,特區政府需要在制度、理念及技術上實現創新突破,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發展局:以產業帶動 加強與深合作

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

「北都區發展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副局長林智文在研討會上強調,北都區是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國家發展戰略的實質回應,通過推動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特別是深圳之間更緊密、更廣泛和更全面的合作,根據優勢互補原則,強化港深協同效應,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的願景。

在規劃方面,林智文介紹,與以往發展新市鎮不同,北都區是以產業帶動為主軸,內部由西至東包括發展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產業的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發展創新集群樞紐的新田科技城、發揮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角色的新界北新市鎮,及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

片區開發加速「三通一平」

他期望北都區可全面發揮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之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把握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機遇。

談到落實層面,林智文介紹,2024年特區政府不僅在北都區開展了三項大型的土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且利用市場力量推動北部區發展,與85家企業簽署了《支持及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意向書》,企業間簽署參與北都區開發項目協議32份,金額超1,000億元。

此外,林智文表示,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在北都區試行片區開發模式」,突破以往發展模式,選用洪水橋/厦村、粉嶺北和新田科技城三個新發展區域內三個約10到20公頃的片區作為開發試點,讓發展商整體發展,除私營住宅物業外,也為政府平整用地和提供公共設施及公園道路等,利用市場力量加速「三通一平」。

他表示,特區政府於2024年12月31日邀請市場就該項目提交意向書,3月31日截止,政府收到22份意向書,計劃在今明兩年為這三個片區陸續招標。

政府智囊:打造內外循環連接地

特首政策組研究策略專家組成員張量童。

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轉變發展方式。特首政策組研究策略專家組成員張量童在研討會上表示,香港未來發展的布局,必須從國家與香港的長遠及根本利益出發,在探索新路徑、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同時,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港市民。他建議,推進建設深港深度合作發展區,要基於充分發揮深港兩地制度優勢、信息優勢、人才優勢、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的情況下,打造內外循環連接地、雙向開放試驗田、「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

倡「跨境特區」進區不出境

張量童認為,可以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制度開放」的基礎上,實踐「一河兩岸、一園兩區」設想,創造一個橫跨港深的「跨境特區」。

他解釋,在「跨境特區」內,內地居民、香港居民和外國公民都進區不出境。由於無須進入深港兩地的行政管轄區,從而可以精簡各項通關手續,便利如人才、資金、數據、政策等生產要素的過河流通,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為跨境多維度深度合作提供生長土壤和強大的政策保障。

「以先『深度合作』,再『深度融合』的發展步伐,在『跨境特區』發展科教基地、科創高地、數字科技、數字金融產業集群。」張量童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健全的監管環境及豐富的營商機遇和資金支持,應在多維度深化「一國兩制」融合發展措施,加速北部都會區承接國際。

為此,他建議在深港深度合作發展區內可發展包括數字金融交易所、數字資產交易所、數字人民幣結算中心、數字經濟研究所等數字金融項目,推動數字金融產業發展和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合作,為香港深化改革開放,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抓手。

【話你知】新引擎促進港南北平衡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1年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並於2023年10月進一步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清晰界定北都區的發展願景、區域規劃及建設藍圖。

傳統上,香港的經濟命脈集中在以維港為核心的金融商貿區域,形成了維港都會區的發展模式。然而,隨着創科產業的興起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推進,香港正積極構建以北都區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經濟新引擎。北都區規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透過區域整合和產業升級,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並以創科為經濟引擎的現代化都會區。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陸九如、李慧妍報道 圖/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林少權攝)

相關閱讀:

北都「片區開發」試點 發展局收22份意向書

甯漢豪:北都研設項目審批專組提速提效 續推「一試多證」與組裝合成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大文智庫今年首辦大講堂 廣邀專家探討北都提速之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