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今年二月,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等組織家訪深入調查,辨識高風險長者戶的特性及其生活習慣,找出配對適合的樂齡科技提出解決方案。參與調查的長者住戶總計有220戶,當中分別有120戶(54.5%)是獨居戶和另有100戶(45.5%)為雙老戶,受訪者平均年齡為78.6歲,其伴侶(如適用)平均年齡為76.7歲。
中大那打素護理學院教授陳裕麗指出,是次調查評估了長者5項身體能力的指標,研究顯示有78.2%的長者屬於體弱(frail)或準體弱(pre-frail)類別,情況令人憂慮。調查亦發現,30%長者曾因健康狀況變差而感到嚴重不適,例如曾出現失去知覺、突然暈倒、嚴重劇痛等情況;有43.7%長者曾於家中受傷,例如跌傷、撞傷和扭傷。數據反映長者的健康風險,與居家意外有直接關係。
陳裕麗續指,調查發現只有26.4%長者遇到嚴重意外會首先考慮使用平安鐘。數據顯示,老年人的年齡和健康狀況與是否安裝緊急求助設備有顯著相關性。安裝平安鐘的平均年齡為82.2歲,未安裝的則為76.4歲,但與體弱情況沒有關聯,有視力和聽力障礙力長者分別有51.4%及47.2%會安裝平安鐘。
觀塘區議員程海欣強調,有67.6%的長者認為自己不需要平安鐘,只因他們相信自己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於家中發生意外。另外有22.1%的長者直言基於經濟原因而放棄。此外,她指出,不少雙老單位長者相信其伴侶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提供足夠幫助或向外求助,故未有需要花費安裝。
觀塘區議員黃啟燊表示,長者社交網絡薄弱,有69.5%的受訪者稱除伴侶以外(雙老單位)並無單位以外的人照顧自己,有48.6%表示其被探望次數為每月一次或更少。同時,長者中心的低參與率亦加劇了家居意外的風險,34.1%受訪者從未使用過這些服務或設施,53.2%的人到訪頻率為每兩個月一次或更少。
觀塘區議員簡銘東認為數據反映了四個關鍵現象。第一,長者對身體狀況過份自信,有37.3%的長者在發生足以致命的嚴重意外後仍認為平安鐘設備沒有必要,在過去六個月內曾發生過嚴重受傷的老年人中,只有35%有安裝平安鐘。近三分之二的體弱受訪者(62.4%)沒有安裝緊急召援系統,其中64.8%的人認為沒有必要。
觀塘區議員李嘉恒補充指出,第二是過度依賴同居伴侶,雙老家庭安裝安全設備的比例低於獨居戶33%,忽略了伴侶可能無法提供及時有效幫助的風險。第三,是緊急聯繫存在不確定性,26.4%的長者表示,嚴重受傷時首先會聯繫家人,其中的36%表示不確定是否可以聯繫到家人,更有4%表示根本無法聯繫,極大機會延誤救援。第四,零收入難以負擔平安鐘費用,經濟考量是阻礙長者採用緊急求助設備的重要因素,78%的未安裝的長者認為設備成本過高。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提出「四層支援」架構,即個人、鄰里、社區、政策,讓長者真的可以安享晚年,安心居安退休安老:個人層面,推廣居家安老「三大法寶」,即平安鐘、扶手及低成本被動式感應裝置。被動式有兩層含義,分別為被動式「安裝」和被動式「召援」,最佳例子便是房署現時試行為長者單位安裝的智能門磁,透過監察大門的開啟情況以推測其安全情況,屬低成本被動式安全裝置。
其次,鄰里層面,推行「樓長」或「層長」試點計劃。政府可以考慮於屋邨推行,該樓或層數位義務代表獲高危長者授權同意後,每天上門問候,確保其安全並將其需要轉達及長者支援單位。
第三,社區層面,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及長者活動中心應在地區長者服務中擔當更積極、更主動、更有作為的角色。全港逾200間長者中心每年獲政府數十億資助,它們理以更進取的方式支援長者,例如主動篩查社區中為行動有障礙或身體虛弱的長者進行定期家訪,積極進行的外展計劃。此外,社會福利署應就長者中心服務訂立更進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例如要求長者中心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新會員人數,同時確保服務質素。
第四,政策層面,政府應儘早建立高風險長者名冊。名冊可透過整合社會福利、醫療保健和房署等部門的數據,建立一個完善的高風險長者名冊。唯有實時識別高危長者戶,政府各部門便能將有需要的長者戶轉介予長者中心或地區服務隊伍,跟進其情況並在需要時及時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