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關品方
張愛玲可謂無人不識。她曾經在港大求學,可惜因為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她被迫輟學,返回上海後一舉成名。解放後她千方百計希望能夠再來港大完成學業。當年夏衍是上海市委常委兼宣傳部主管、文化部部長。他雖然知道張愛玲的背景,因為她和漢奸胡蘭成有來往,在孤島上海的日治時期曾和汪偽政權及日本駐軍有交集。即使如此,夏衍出於愛才之心,1952年批准張愛玲的單程證赴港申請,從此她一直沒有重返中國內地,直至1995年在洛杉機逝世。
夏衍作為上海文化界的領導,和鄭振鐸及傅雷等同樣,肯定看過張愛玲的散文和小說。她解放後初期在上海發表的小說《十八春》,雖然用「梁京」筆名,但小說的獨特風格,一看就知是張愛玲的筆觸。梁京是「張」和「玲」兩字互相交錯的音韻反切,關心張愛玲的人都想像得到。
夏衍在解放前的一段時間亦曾在香港十分活躍。兩人的歷史交集就這麼一件事情,有人說這是夏衍放過了張愛玲。對於中國文壇來說,這絕對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影響重大。筆者認為,夏衍高瞻遠矚,以張愛玲的家族背景(她是李鴻章的外曾孫女)、成長過程、生活習慣和思想模式,肯定適應不了大時代的變遷,所以讓她出國,因此成就了她成為中國近代文壇的偉大作家,可以說是做了一件好事。
1939年,英國倫敦大學在上海舉行入學考試。當年19歲的張愛玲以遠東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但由於歐戰爆發未能成行,於是轉來香港大學求學。為着去英國讀書的理想,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裏,她在港大發奮用功,連得了兩個獎學金,希望畢業之後有希望被送到英國去。她揣摩每一個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樣功課總是考第一。可惜1941年12月8日,日軍襲擊香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再次打碎了她去英國求學的夢想。張愛玲自己說,她中學時代是不愉快的。1937年,當時還只17歲,從聖瑪利亞學校畢業,感覺自己終於要自由了。對於未來,她的想法是高中畢業後到英國去讀大學。「我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我要穿最別緻的衣服周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過一種乾脆利落的生活」。
張愛玲的文字有其獨特風格。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她最終能夠在海外取得輝煌成就,還要感謝夏衍。老實說,如果她一直留在內地,由於歷史和現實因素,她的下半生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也未可知。夏衍作為中國革命的參與者和勝利者,對文化人尤其是文字工作者惺惺相惜,有寬廣厚重的憐才襟懷。雖然張愛玲不少成熟作品早在1952年之前都已經大部分完成,但她出國43年經歷的風風雨雨,讓我們看到一個完整的張愛玲。哥倫比亞大學夏志清教授對張愛玲推崇備至,認為她的作品不僅是單純的文學價值,對於意象的運用和人生的觀察,透徹入微不可多得,溢出到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範疇。夏志清認為她是五四以來最重要、最突出的作家之一,是上世紀20位最傑出的中國女性之一。夏衍和張愛玲相差20歲,於1995年先後逝世,分別享年95歲和75歲。夏志清比張愛玲年輕一歲,2013年以92歲高齡逝世。如果相信緣分,兩位姓夏的都是張愛玲的貴人。
夏衍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戲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在多個領域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並在革命事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夏衍190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1919年,他參與五四運動,成為學聯的骨幹,組織了杭州5月8日的遊行。1920年,他赴日本留學,接觸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文化運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夏衍在翻譯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創作了多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包括話劇《上海屋檐下》和《法西斯細菌》。夏衍的作品如《狂流》《春蠶》《祝福》《林家舖子》等,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他是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的重要成員,推動了平民戲劇運動的發展。作為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他參與創作了多部經典電影劇本,包括1935年的《風雲兒女》(主題曲是《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我國的國歌)。夏衍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和統一戰線工作,為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2年,夏衍因改編《革命家庭》榮獲第一屆「百花獎」最佳編劇獎。199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夏衍的生平和作品不僅在文學藝術上取得了成就,還在革命事業中發揮了作用,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風雲人物。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受其影響,夏衍開始閱讀《時事新報》、《民國日報》、《新青年》、《解放與改造》等報刊上各種介紹新思潮的文章。
1919年10月,他參與創辦進步刊物《雙十》和《浙江新潮》,發表「隨感錄」抨擊當時的社會制度,得到陳獨秀的讚賞。
1921年,夏衍考入日本北九州明治專門學校;1926年畢業,獲工學士學位;隨後入讀九州帝國大學。同年10月,他赴東京出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神田總支部黨委兼組織部長,在華僑和留學生中宣傳革命;1927年初奉派回國。但他認同共產黨、反對國民黨。同年5月,夏衍被國民黨通緝並被開除黨籍;6月,他在上海加入被國民黨瘋狂追殺的中國共產黨。
1929年,夏衍參與籌備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10月創辦上海藝術劇社。
1930年「左聯」成立,夏衍(與魯迅等)被推舉為主席團成員,並當選為執行委員。8月,他與田漢等成立「中國左翼劇團聯盟」(簡稱「劇聯」)。1932年,夏衍擔任明星公司的編劇顧問,成立由劇聯領導的影評人小組。1933年,夏衍與王塵無、司徒慧敏、石凌鶴等成立黨的電影小組。1935年,根據田漢的提綱,他編寫《風雲兒女》劇本。他的短篇小說《泡》發表於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同年,他創作了多幕劇《賽金花》,獨幕劇《都會的一角》。1937年,他創作話劇《上海屋檐下》。1942年,夏衍與田漢、洪深合作話劇《再會吧,香港》;4月赴重慶,任中共南方局辦事處文化組副組長,負責文化界統戰工作,在《新華日報》撰寫政論及雜文;6月完成《水鄉吟》,8月完成《法西斯細菌》;1945年創作四幕話劇《芳草天涯》,在重慶上演。
以上可以看出,夏衍多才多藝,工作繁重,人才難得。1947年,夏衍經香港赴新加坡向僑領陳嘉庚傳達中共中央軍政方針,並應陳嘉庚、胡愈之的邀請任《南僑日報》主筆。1948年,夏衍在香港《群眾》雜誌開設《蝸樓隨筆》專欄,在香港參與策動國民黨資源委員會主任錢昌照起義。新中國成立後(1949),夏衍任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當選中國文聯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華全國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委員。翌年,夏衍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部長)、文化局局長、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1950年,夏衍在上海召開第一屆文藝界代表大會,特意發邀請函給張愛玲。大會共531名代表,張愛玲時年30歲,穿旗袍和高跟鞋出席,當場被丁玲(46歲)斥責。張愛玲坐到最後一排,夏衍看在眼裏。
1952年,張愛玲32歲。夏衍批准她以單程出國繼續在港大的學業。結果張愛玲來港後只在港大數月即輟學,可以想像她和20歲左右的本科生極難溝通,肯定格格不入。1953年,夏衍創作五幕六場話劇《考驗》,筆者建議讀者們如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有參照啟發的價值。
夏衍逝世前的一年(1994)是他的高光時刻。6月,他向現代文學館捐贈藏書2800冊。7月,他在《文匯電影時報》上發表回憶文章《事件始末》,《文匯報》、《作家文摘》轉載。10月,他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夏衍同志從事革命文藝工作65周年報告會」和「夏衍電影回顧展」開幕典禮。10月,他收獲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
他的內孫沈芸說:「我祖父一生都被家國情懷縈繞,歷經磨難而不悔,不止他一個人,還有那一代人」。(夏衍原姓沈,沈在杭州是大姓)。劇評家李月紅說:「夏衍戲裏戲外皆傳奇」。
最後順便一提,1938年,夏衍奉命要在桂林經營《救亡日報》,由郭沫若任社長兼發行人,夏衍任總編輯。夏衍到桂林找到李克農後轉往長沙找周恩來。當時正值「長沙大火」(日軍殘暴至極、縱火焚城半月),周恩來正在忙着安排「緊急疏散」,根本就騰不出時間來跟夏衍詳談《救亡日報》的事情。周恩來要他馬上回桂林和李克農商量自籌經費,盡快恢復《救亡日報》,並指示辦報策略方針。夏衍隨後從桂林來香港籌款。駐港的廖承志接到周恩來的電報後,即從海外華僑捐贈的抗日經費中專門撥款給《救亡日報》。1939年《救亡日報》在桂林復刊。夏衍主持《救亡日報》作風嚴謹,一絲不苟。他作為總編輯,一直主筆撰寫社論和時評,理直氣壯宣傳,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揭露汪精衛叛國投敵和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行為。《救亡日報》在抗日宣傳中發揮了巨大影響。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香港其實發揮了十分獨特的重要作用。夏衍對香港的情況十分熟悉。香港既是國家的一部分,也通向國際。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香港「一國兩制」的獨特本質仍在發揮。1952年夏衍特批張愛玲來港,估計也是出於一種特殊的考慮,因為深刻體會到中央領導人對香港獨特角色的期許。行文至此,不可無詩,請讀者們指正。伏臥孤城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靜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漢家旌旗滿獅山,不教胡兒匹馬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張揚渡河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