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與中西文明交融互鑒的當下,中國的發展路徑與國際互動備受全球矚目。作為連接東西方的樞紐,香港以其獨特的歷史脈絡與國際化優勢,在學術研究與國際對話中扮演着橋樑角色。港大中國制度研究中心(下稱中國制度研究中心)主任閻小駿教授,深耕比較政治學與基層治理領域多年,以其扎實的學術功底與國際視野,帶領團隊立足香港、觀察中國、對話世界。本次專訪中,閻小駿教授從學術視角切入,剖析中國治理的「兩大奇跡」、中美人文交流的深遠意義、以及從青年使命到人工智能治理等多元維度,深入分析香港在新時代的戰略定位與全球價值。通過閻教授的洞見,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故事的深層邏輯與香港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獨特價值。以下為採訪實錄。
香港優勢再定義 制度彈性與國際話語權重塑
點新聞: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不單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還首次提出支持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除地理區位優勢外,亟需哪些制度創新?
閻教授:香港在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方面,是一座極具挖掘價值的寶藏。長久以來,香港一直是中西文化薈萃之所,是一座「交流之城」;國際交往合作貫穿香港的發展歷程,是香港的重要功能和使命,更是其生存與發展之道。
在促進中外文明對話與人文交流方面,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確認知與相互理解來自不同文明之間自由而深入的交流對話,在這方面,香港所具有的「特區優勢」尤為明顯。香港是中國的特區,又是亞洲國際都會。在憲法和基本法保障下,香港有更大空間與靈活性來推動更全面、更透徹及更具對話性質的文明交流互鑑活動。
我舉兩個例子:2023年9月,東南亞國家聯盟秘書長高金洪博士訪問中國制度研究中心並發表題為「東盟與中國·共同向未來」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高金洪系統闡釋了東盟對華政策及在熱點議題上的觀點。雖然原定議程並未包括觀眾提問環節,但由於現場氣氛熱烈,曾任柬埔寨大學創校校長的他特別提出與港大學生互動交流。在隨後一個小時裏,港大同學就東盟與香港特區的經貿關係、東盟與中國的政治合作等十餘個議題,與秘書長開展自由提問和深入交流,互動效果良好。在東盟秘書長外事活動中臨時加入長達一個小時的互動環節,於東盟外交史上恐怕也是少見的。這個充滿活力與友誼的交流場景,在香港所提供的自由環境裏得到完美呈現。
我再舉一個例子。2023年2月,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Christile Drulhe)訪問中國制度研究中心,並就「地緣政治變化年代的法國、歐盟與中國」為題發表主旨演講。在演講中,她首先宣布法國總統馬克龍將於該年4月訪華,成為後疫情時代首名訪京的西方主要國家元首。她在演講中既重申法國外交政策自戴高樂將軍以來始終保持的獨立自主性,及法國政府對法中關係的高度重視,又系統全面闡述法國對包括俄烏衝突在內的各種國際及區域熱點議題的政策觀點。有趣的是,在現場回答港大的美國學生關於法國如何處理不同國家間政治體制差異的問題時,這名曾任法國總理副外交顧問的總領事非常坦率地與提問同學交流,明確表示法國人以法國政治體制為榮,但這不意味法國希望世界所有國家都複製法國政體;政治體制差異不會影響法中關係發展,及兩國在不同領域的合作。香港公共空間這種開誠布公、暢所欲言的討論氛圍,對促進中外交流對話無疑具正向作用。
點新聞:關於講好中國故事,您認為是否需要「升級」?
閻教授:我從一個媒體受眾的角度,非常同意中國傳媒大學董關鵬教授的提法,那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要關注事實、情感、價值三個層面的傳播。事實傳播是媒體傳遞的信息,情感傳播能引發共鳴,價值傳播則傳遞事實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包括很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比如可持續發展、保護婦女兒童及弱勢群體權益等。其中,事實是基礎,情感是助力,價值起點亮作用。
當前,中國不少傳媒作品在事實傳播上有很高公信力,但我感覺在加強情感傳播和價值傳播方面還有很大空間可以發掘。宏大敘事固然重要,但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心、傳遞情感價值。曾兩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著名紀錄片導演柯文思 (Malcolm Clarke)先生,在參加中國制度研究中心對話論壇時,就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他說,讓西方觀眾看到豐富、立體、多層次的中國和中國人形象,對於加深兩國人民間的互相了解極為重要。他以青藏鐵路工程的對外傳播舉例說,若用鏡頭講述一名青藏鐵路上最平凡普通的年輕火車司機的故事,講述鐵路如何改變了他的人生,而他又如何循着鐵路尋找自己的夢想、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則更能引起西方觀眾共鳴與共情。
我覺得柯文思導演的說法非常形象和生動。國際傳播中,我們在做好事實傳播的基礎上,需要更加重視情感和價值傳播。在這方面,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能發揮重要作用;每個人都能講述自己的故事,合起來就是我們時代中國故事的最生動寫照。
香港ESG角色從制度彈性到全球責任
點新聞:您認為香港文化基建項目如何融入ESG理念?例如故宮文化博物館等機構在可持續運營與社會價值創造方面有哪些創新空間?
閻教授:我在2023年曾經發表文章提出,新時期香港的高質量發展,需提振多重動能,其中以可持續為目標的綠色動能尤為關鍵,而ESG是實現提振綠色發展動能的關鍵途徑之一。
香港作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樑,在中國適應全球綠色發展的標準、規則和准入體系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我們不僅要遵循全球ESG規則,更要參與規則的制定,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在這一方面提供制度型開放的交流渠道和實踐平台。我認為,香港在全球綠色發展和制度型開放方面大有可為。
AI時代的政治變革從數據主權到全球治理規則重構
問:您提過「香港的未來實在取決於我們觀念模式的轉變。」當下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傳統國際政治,甚至還將成為塑造數字地緣政治的結構性力量。您如何看待演算法治理、數據主權等新興議題對全球權力格局的影響?
閻教授: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機遇,必將是21世紀人類發展的關鍵推動力之一。人工智能也為國際治理合作提出很多新的課題與挑戰。
人工智能依賴大數據,保護數據安全問題至關重要;它不僅關係到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更牽涉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的保障。再比如,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算法偏見也可能加劇社會不公,潛在影響機會公平。此外,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運用的落差亦有機會擴大全球南北數字鴻溝。人工智能軍事化對全球安全也提出新的課題。

當前,大家普遍認識到,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將重塑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但全球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和治理仍處於碎片化、陣營化的滯後狀態,缺乏統一協調機制。近年來,全球人工智能在標準和規則制定方面的競爭尤其成為焦點。
實際上,對於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合作應超越地緣政治、超越全球南北鴻溝的限制,極為需要全球各國各地區間的無縫合作。中美作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實力最強的兩個大國,更有需要加強彼此協作。中國在人工智能規則體系制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2023年10月,中國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提出人工智能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需要各國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的原則,通過對話與合作凝聚共識,構建開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機制,促進人工智能技術造福於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覺得這個倡議對全球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在人工智能時代,政治科學作為研究全球治理的學科,亦需邁入新階段。其未來發展,需依靠探索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前沿交叉學科,推動跨學科的創新治理研究,此乃必由之路。在此方面,香港各高等院校也積極實踐。例如,由香港科技大學領導、多所亞洲頂級大學共同參與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近期發布香港首個AI大模型HKGAI V1,就體現了香港高等教育界在人工智能方面非常令人鼓舞的發展。
從破解「亨廷頓悖論」的學術洞見,到歷史與文明論壇的實踐探索,閻教授的研究始終貫穿着一條清晰的主線:以香港為樞紐,推動中國故事的世界表達,促進文明互鑒的深層對話。在技術革命與地緣博弈交織的當下,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愈發凸顯——它不僅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更是青年力量與人文價值的交匯點。正如閻教授所言:「交流是香港的生存之道,亦是其使命所在。」
(點新聞記者:張安寧/採訪 邱詩雨 施思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