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子夏
在全球經濟格局劇烈震盪的當下,著名港企擬將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大港口在內的43個海外港口經營權售予美資貝萊德。事件折射出地緣政治局勢之複雜,也將企業家精神和國家命運的關係置於聚光燈下。
說到巴拿馬運河,其戰略價值早已超越商業範疇。當特朗普競選時高呼「要像收回佛羅里達那樣收回巴拿馬運河」時,這場190億美元交易的底色便已暴露。從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的隱秘審查,到五角大樓制定的運河軍事接管預案,再到特朗普與貝萊德CEO芬克的白宮密談,都是美式「長臂管轄」的典型做法,與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控制馬六甲海峽的手法如出一轍。換言之,今次交易實質是以商業行為包裝的霸權行徑,涉及大國博弈下國家戰略安全,有關港企要從更高維度去權衡。若然輕易把運河港口這類關鍵基礎設施拱手讓人,長遠勢必損害國家安全和利益。
面對複雜時局,企業家要站穩什麼立場?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愛國港商霍英東無畏無懼衝破港英當局的重重封鎖,向被圍堵封鎖的新中國運送黑鐵皮、柴油、藥品等急需物資,為我國反抗美西方「聯合國軍」的強權作出突出貢獻。此後他又傾力支持內地發展,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一桶桶真金白銀。時至今日,其家族仍在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像霍英東這樣的香港愛國企業家不乏其人,他們之所以聲名遠播、流芳百世,皆因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堅定維護國家利益。
基於香港的特殊歷史境遇,港企做大做強與國家發展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成為首批享受「超國民待遇」的外資企業,持續從內地廣闊市場和無數機遇中賺取紅利。回歸後,中央力助本港度過金融危機,並推出了更多惠及港商港企的好政策。凡此種種,都提醒香港企業家不能忘卻自己的「來時路」,須樹牢國家意識。
資本雖無國界,但商人有國家。如今面對美式霸權,港企尤其跨國巨企更應識大體、顧大局,做重要決策時充分考量國家利益,扛起時代責任,堅拒外力脅迫、利誘、霸凌。面對激烈殘酷的國際競爭,也只有在祖國強大國力的保護下,企業才能避免淪為他國「魚肉」。其實只要辯證思考一下,這些利害關係、這道「選擇題」都不難分清和作答。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