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跨境消費頻密 加強大灣區居民消費保障

文/方國珊

香港市民「北上」消費、跨境網購的熱度長期以來居高不下,然而,所購商品質量不達標、售後服務標準不一等問題,亦對本港消費者造成諸多困擾。

筆者認為,隨着大灣區市場加速融合,跨境消費維權合作必須得到加強;政府應積極推動大灣區實行相同的銷售和售後政策,加強協作,暢通本港消費者投訴渠道,維護好市民的日常權益。

港人北上消費熱度不減,且電子交易使用量急增。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早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香港居民去年在深圳的非現金支付交易達到1.04億筆,按年增長72%;總金額高達122.73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81%,成為深圳境外遊客的消費主力。

香港消費者存在維權障礙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指,2024年收到多宗涉及港澳的消費糾紛投訴,主要涉及粵港澳三地商品質素標準,及售後服務不一致等問題。當局去年共接獲247宗涉及港澳的消費糾紛投訴,其中就有貨不對板但無從退款的個案。筆者收到不少個案,香港市民網上購買小型電器,貨品寄到香港發覺充不上電,消費者直接聯絡廠商,廠商雖然肯換貨,但要求消費者自費寄回壞貨,最終因運費都差不多等於貨物價錢,所以消費者最終不了了之。

兩地消委會協同優化維權體系

針對這類現象,廣東省消委會副秘書長黃冠英指出:「三地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售後服務統一標準,爭取推動同一品牌在大灣區內,實行相同的售後和銷售政策。」而且,由於香港與內地的法律法規體系存在差異,不完全了解自身權益的香港消費者,極易在售後維權過程中遭遇退換貨困難,如政策有差異、服務響應慢、處理流程複雜等問題。

筆者認為,加強兩地司法合作,減少消費者跨境維權的法律障礙,是當局目前的工作重點。唯有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形成健康的循環態勢,才真正有利於大灣區經濟實現進一步協同發展。

兩地正深化跨境維權合作

2024年5月,為更好保障粵港兩地消費者合法權益,服務大灣區消費發展,廣東省與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協商並正式簽署《深化粵港區域市場一體化消費維權合作協議》,進一步推進兩地消費維權規則銜接,深化兩地跨境維權協同聯動。

設立統一大灣區消費者投訴調解平台

亦有研究人員表示,設立大灣區內統一的消費者投訴與調解平台,簡化跨境消費糾紛處理流程,提供雙語服務,可以幫助香港消費者能便捷、高效地解決爭議,進而加深兩地民眾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為構建優質灣區生活圈奠定堅實基礎。

筆者認同上述建議,並希望香港消委會能在香港海關的協助下,加強與廣東省消委會的聯繫,協助維護消費者模式起協同效應,實行相同的售後和銷售政策,保障大灣區市民消費的頻密情況。

在規則銜接、資訊互通、宣傳引導、消費調查、交流互訪等方面實現更多實際合作。此外,還應建立消費者教育,能讓消費者提升認知和保護自己的能力,從而更加放心消費。

(作者為西貢區議員、香港新界中小企總會會長)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跨境消費頻密 加強大灣區居民消費保障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