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中大醫學院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聯合開展的亞洲首項數碼化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簡稱數碼化CBT-I介入程式)的臨床研究顯示,此程式除了可顯著改善青年患者的失眠及抑鬱症狀,更可將抑鬱症發病率大幅降低四成以上,療效持久且反應良好。
青年失眠與抑鬱互為因果 惟臨床實證嚴重不足
失眠既是抑鬱症的誘因,亦是其常見症狀。抑鬱症患者除了長期情緒低落外,普遍會反覆出現失眠症狀,使患者不但身心健康及社交能力受嚴重影響,甚至產生自殺念頭。有研究顯示四分之三的精神疾病個案於24歲前發病。根據世衞資料,全球15至19歲青年中有3.5%會出現抑鬱症。調查顯示中國內地約有2%的青年患有抑鬱症,而另有研究顯示香港的比例約為3.9%至5.2%。
中國科學院院士兼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CBT-I是有效治療慢性失眠的一線療法。醫學界的難題,在於亞洲尚未研究此方案對預防青年抑鬱的療效及以數碼方式替代面診治療的作用。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青年失眠患者的求助率僅一成,這一數據突顯高危年輕人群對傳統治療方案的接受度極低,引致罹患抑鬱症的風險大增。

數碼化CBT-I介入程式抑鬱症發病率降低逾四成
是次研究的參加者包括708名年齡介乎15至25歲、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的青年,當中57%為女性。所有參加者均患有失眠症,並伴有亞臨床抑鬱症狀。研究團隊將參加者平均及隨機地分為介入組及對照組,前者通過手機接受為期六周的數碼化CBT-I介入程式治療,後者則接受手機健康教育。兩組在經過多項臨床及自我評估後,接受6個月及12個月的跟進。
是次研究結果證明,數碼化CBT-I介入程式在失眠症及抑鬱症方面均展現「一舉兩得」的療效:改善症狀,晝夜作息及日間疲勞情況有所改善,自我評估的抑鬱症狀顯著減少;緩解病情,介入一年後,失眠緩解率接近60%,抑鬱發病率與對照組相比大幅下跌42%,介入組的抑鬱症發病率僅有約10%,而對照組則為18%;反應積極,90%的參加者完成至少一次跟進評估,其中介入組完成整個療程的比率為84%,且無不良事件發生。
是次研究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陳斯婧表示,治療效果令人滿意,證明數碼化CBT-I介入程式可有效預防抑鬱症;極高的完成率更反映全自主的治療方式能有效鼓勵青年患者積極了解自己的睡眠及身心健康並處理精神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