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岩
臨近年關,本該歡天喜地,卻發生啟德新急症醫院巨型棚架倒塌導致11名工人受傷的慘劇。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百多年來卻抱殘守缺地沿用竹竿搭棚的傳統作業方式,並一再發生工業意外,着實令人訝異唏噓。
搭棚技藝在中國有悠久歷史,早於兩千年前的漢代百戲表演中已使用竹架撐起的「棚閣」,到了宋代更有搭建流動戲棚的文字紀錄。清代以來,隨着神功戲及地方戲曲蓬勃發展,各地對流動戲棚的需求大增,不少搭棚師傅到各鄉村謀生,逐漸發展出中國獨有的戲棚搭建技藝。香港地區的戲棚搭建技藝歷史悠久,有關戲棚最早的紀錄出現在19世紀末,當時的戲棚以竹木結構為主,棚頂及棚身鋪設有織成格狀的葵葉。後來由於戰亂,部分搭棚師傅從廣東肇慶、東莞、寶安等地遷至香港定居,致使搭棚技藝在七十年代隨着經濟的起飛日漸興旺。戲棚搭建技藝的傳承,亦因本地以神功戲酬神祭祀的傳統而得以延續。甚至於1965年成立港九搭棚同敬工會。建造業訓練局成立後更於1977年開辦搭棚相關課程,為業內工人提供有關實用技巧、管理和建築安全的持續訓練,並要考獲執照才能就業。搭棚業在澳門也有長久歷史,並獲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惟因竹竿的強度以及捆綁技術所限,實難以抵擋強風吹襲以及外力撞擊,故此,每逢颱風季節,不時發生棚架倒塌事件,幸於颱風之時早已停工,才不至釀成大禍,但卻每每阻塞交通,並對行人安全構成威脅。經過今次啟德醫院工地搭棚之災禍,再次令各界強烈質疑,緣何不能跟隨全球發展變化趨勢,改用金屬管搭棚?當然,說到底,還是一個利益利潤及因循守舊的作業思維問題。
竹的成本相比同樣長度的鋁合金條或鋼管而言十分便宜,亦可根據需要快速將竹更改或切割成需要的長度和形狀;竹枝重量輕,容易搬運,搭建和拆卸一個竹棚架所需的時間比其他類型的棚架較短,省時快捷。最為關鍵的是,據業內人士講,價格至少較金屬管棚架便宜一半,從而成為業界樂此不疲的最好選擇。一項投資365億元的超現代化醫院建築群,居然沿用百多年前的竹棚技術,確實有點滑稽。
問題雖然多年以來就已經存在,且已經得到了當局某種程度的重視,如物業管理業監管局(「監管局」)於2022年7月29日制定並於2024年10月修訂了《處理棚架工作》操守守則,當局還於2024年6月推出《建造業棚架安全標準及守則》,居然在推出半年時間就發生如此不安全的事故,可見,無論多麼重視安全,亦無論如何制定安全指引,作為一項明顯落後的傳統工藝,其難以克服的技術落後及無足夠堅固的材質,始終存在着安全隱患,尤其是對於大型的超高層建築,更加會存在不可預測的風險。
其實,現代建築業的發展除具有現代設計藝術審美這些最基本的要素外,也包括諸多的力學材料學原理。當然,棚架雖為建築物外在的附屬物,特別是高層建築,在難以由精確力學計算的情況下,且隨時因為作業的需要很容易被人私下改動,再加上外力諸如風雨以及機械撞擊,材料損毀等原因,從而形成潛在的安全隱患。這方面其實業界一早已經有所察覺,並且已致力於防患未然,防止事故發生。相信沒有任何人願意面對如此慘劇,更加無人願意草菅人命。
香港執業安全師學會昨日就棚架安全提出4點建議,包括政府修例引入建築設計管理,規定設計者在設計外牆時必須預留位置,以便安裝棚架連牆器;除非獲得授權,否則任何人都不應該拆除或者干擾棚架的連牆器;當棚架經過任何改動,需由合資格人士檢查合格,方可繼續下一步工作;安排合資格人士最少每14天檢查一次棚架的安全。無論多麼重視,總有防不勝防的意外,一次偶然的外力撞擊,即有可能釀成大禍。
值得注意的是,今次意外與去年2月啟德「澐璟」地盤2死2傷奪命意外十分相似,兩者均是為已完成安裝幕牆大廈作業時發生。當然,亦不能全然因噎廢食,完全禁止竹棚搭架。對於一些低層建築,包括祭神及各類慶典搭建的戲棚,因其高度相對有限,除去火燭風險外,竹棚架大概率不會發生倒塌。外界質疑的是,總投資高達365億元的啟德醫院建築群,應該屬於不差錢,何以會採用儉省節約的竹棚呢?箇中原委又是什麼呢?就連一條公路高架橋都要靠中國援建的柬埔寨,金邊市內幾座零星的高層建築都已採用金屬管棚架,香港又有何等理由因循守舊呢?
其實,當局早於2013推出《金屬棚架工作安全守則》修訂版,事實上在建築業內已實行竹棚金屬棚雙軌制,惟沒有明確界定何種情況下必須採用金屬棚架。有鑒於啟德醫院地盤工業意外,當局應在檢討事故原因的同時,痛定思痛,修訂相關指引,明確規定超過一定高度的建築物,必須棄竹桿用鋼管或鋁合金管搭架,以確保萬無一失的安全,杜絕此類竹菅人命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