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築巢引鳳 亦可主動出擊

文/蔣湖

最近的時政要聞,除特首李家超北京述職以及財政預算諮詢等外,多與香港人才措施有關。其實特首在北京的日程安排,亦多事涉此領域。他先是與人民大學、北師大等高才通計劃北京高校領導會談,14日臨回香港的當天上午,還拜會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為此政務司司長陳國基13日晚特意飛來北京以參加會談。

其實13日當天,香港也有兩場相關會議。一是陳國基作為「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主席,主持召開了首次會議,出席成員包括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等,討論如何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應對香港「八大中心」定位的人力需求。另一個則是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舉辦的第四屆香港國際人才高峰論壇,孫玉菡主禮並致辭,介紹香港政府的人才政策。特區對招引人才之重視以及香港缺人問題之嚴重,由這些會議安排,略見一斑。

香港目前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要做的事千頭萬緒,促經濟、惠民生、穩人心,是其中的主軸。而修復過去幾年人才離港及香港正進入老齡社會所造成的人才缺口和人口難題,也是需要解決的急迫問題。上月政府發布了關於2028年人力資源情況的預測,香港面臨的主要困境包括了人口老化和勞動力不足。

在老齡化方面,2023年全港人口約750萬,其中65歲或以上長者佔比21%(157萬),年齡中位數已升至超過46歲。預計至2046年,香港65歲或以上長者佔比將高達36%(274萬)。在勞動力方面,目前短缺人數已有5萬,預期到2028年短缺仍有18萬。有人才有一切,如果沒有熙熙攘攘的人潮洶湧,維港兩岸的風光再美,又由誰來欣賞呢。長遠來看,持續增長的人口紅利才是一個社會保持活力、促進發展的內在動力。

這也是近年香港政府推出一系列搶人才政策的根本原因。公允地看,兩年過後的人才來港情況證明了當時的決策無誤。目前已有逾17萬人才來港,如加上他們的配偶及家庭成員,已共有35萬人來港,據稱不論是申請、批准、以及到港人數,都遠超此前預期。不管他們是不是主要來自內地,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同時還能突破舒適區、探索詩與遠方的人才,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香港保持創新活力的生力軍。據稱目前香港的人口結構中,35至44歲青壯中年這個年齡群增長了兩萬多人,他們中的主流,應該是循各種人才政策渠道來港的年輕精英。

當然,人才政策也經歷了一個優化過程。比如高才通計劃,政府已宣布將A類人才簽證時間從2年延長到3年,對留港條件發布了更清晰的準則等,相信這些措施對高才來港提供了更多便利。優才計劃也有變化,主要是申請流程更便捷更透明,過去優才申請時間較長,現在優才跟高才一樣都可以經線上申請。

從目前來看,本港已大致形成了一套針對不同需求的人力政策,比如優才和高才計劃是直接引進有經驗的成熟人才;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是側重利用香港的教育資源打造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為「八大中心」定位和科技創新提供長遠的人才支持。不過現實來看,遠水還解不了近渴,在滿足更多元勞動力和人才需求上,香港其實另有當務之急。

比如去年發展局已預告建造業缺乏1.5萬至2萬名熟練工人,至2027年短缺人手更會升至4萬名。伴隨政府強力推進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區等公私營建項目的啟動,這一不討喜的「狼來了」式預警會變成現實,因此有必要優化「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容許一定數量具備相關專業技術技能及經驗的非學位專才申請來港,投身人力極短缺的相關行業。

另外一個,則是如何吸引更多創科人才來港。既然香港致力於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想成為聯通內地與國際的世界級科技創新樞紐,那麼領軍人才就必不可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靠香港本土培養創科人才固然應該,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加盟更該努力一試。不過頂尖人才全世界都受歡迎,香港有何優勢能引到別人加入?過去香港習慣了默默築巢引鳳,以香港之風采魅力,不愁鳳凰不來。現在是不是可以改變思路,主動出擊,顯示香港的渴望和誠意。所謂「識變、應變、求變」,可從引進傑出科創人才開始。

上個月黃仁勳獲頒榮譽博士來港,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有港科大的招牌吸引,校董會主席沈向洋的居中牽線,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倒履相迎,中國最大風投機構紅杉資本負責人沈南鵬等的唱和呼應,黃仁勳至少有賓至如歸感。英偉達在上海、深圳、台北都有研發中心,什麼時候會在香港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築巢引鳳 亦可主動出擊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