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蔣湖
又到歲末年終,有公信力機構及媒體開始舉辦年度活動,總結過去,冀望來年,表達對未來的美好祝願。其中有兩個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一個是10日由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與義務工作發展局合辦的「香港義工獎」,一個是12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主辦的「2024感動香江」獎,都因其鼓勵行善、表彰香港社會善人善行的主題,而引起社會關注。
其中,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香港義工獎2024」共頒發逾32,000個獎項,較去年增加近50%,當中包括5位傑出義工獎、4位傑出青年義工獎、2個傑出青年團體獎、表彰義勇行為的義勇獎,及以義工時數為基礎的一系列獎項等。創辦於2021年的「2024感動香江」獎則一如既往,表彰了一批為國家、為香港負重前行的英雄,為營造崇德向上、尊賢敬能的良好社會風氣鼓與呼。這兩個主題鮮明的獎項,相信都以其積極向善的價值觀傳遞,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讚譽。
頒發這兩個榜單,當然離不開組織者和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要感謝他們的努力,此工作的最大意義,是讓那些義人義行,從默默無聞只被少數人知曉,而正大光明地昭告天下:行善助人最美。《馬太福音》6章1節有寫:「行善的時候不可張揚,故意讓人看到。」只要出自愛心和善意,由心而出的光亮是擋不住的。讓光亮更多流淌出來,被更多人看到,是愛的升華,有助於激發更多善心義行。
這兩個榜單,除了熱心粵劇傳承的藝人汪明荃等已為人熟知的公眾人物外,還特別介紹了一些有嘉德懿行的普通人。筆者願借本文記錄下這些義人的名字和事跡,希望能借這一方寶地,讓善行被更多人知曉。他們是:
在「香港義工獎」獎項中,獲頒「傑出義工獎」的會計師鄔晉昇,他穿梭不同囚室,教授更生人士專業會計知識,賦予他們重投社會的機會;16歲入行以精湛廚藝貢獻社會的許美德,結合中西醫設計養生美食,關顧長者及弱能人士;獲頒「傑出青年義工獎」的曾錦源,身患罕見病「小腦萎縮症」,時刻在輪椅上為生命奮戰,還能行義幫助弱勢群體;「傑出青年義工團隊獎」的得主Game On HK,由熱心的中學生團隊義教體育,助弱勢兒童追尋運動夢想;獲頒「傑出常青義工獎」的「三姐」蕭秀香,以義廚身份助弱勢市民渡過困境。此外,還有憑藉無比勇氣,義勇拯救他人生命的「義勇獎」得主,當中有市民合力拯救遇溺男子、地盤工友無懼火警於濃煙中疏散火災居民,他們的善舉懿行,打動了更多人。
在「感動香江人物」中,有免費幫助草根家庭孩子補習的「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陳葒;有90歲高齡、常年參與義工服務的蕭亞意;有33個孩子的寄養媽媽龔黃螢敏;有為孤苦孩子提供一段安樂時光的愛心寄養夫婦鄔志遠、徐亦妮;有跨越語言障礙的非裔義工Sanday等,得獎者行善不分年齡,跨越老中青三代,反映出香港市民對行善助人的廣泛參與。
筆者特意在網絡上查閱了他們的事跡,對筆者而言,這是一次被善心善舉激勵的溫暖過程。比如「坐過監、有案底,是否還有做會計師的機會?」答案是「可以」。這有賴曾任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會長的鄔晉昇和同事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他們因有感社會上更生人生出路不多,而致力推動業界僱主給一些更生人士提供職位,「唔放棄呢代年輕人」。
如果你是剛滿30歲就已坐了10多年輪椅,病情逐步嚴重說話都已不甚清晰的小腦萎縮症患者,未來人生會怎樣過?曾錦源的選擇是加入香港小腦萎縮症協會,關注罕見病死亡的議題,為患病者發聲。曾錦源亦曾萬念俱灰,準備輕生,幸有社工來電,傾聽他說出「不甘心,還有很多東西想試」,是這個電話將他由鬼門關拉回,從此走上助人之路。
「非常校長」陳葒的經歷格外激勵人。這位曾年薪百萬的直資中學創校校長,有感於基層貧困學童難以得到教育支持,15年前辭去職務,籌辦「平等機會教育慈善基金」和「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為有需求孩子提供免費補習服務和其他教育支援。據稱目前全港接受免費補習服務的基層孩子約有萬名。這也是一個以愛心感染愛心的過程,據報有超過12,000位市民加入成為導師及義工,共創全城行義的良善文化。
這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愛,有愛流淌的地方,才值得留戀。這些看似平凡的香港市民,卻在日復一日中行出了並不尋常的愛。這樣滿有人情味和人性溫暖的香港,才是讓人記掛的美好家園。 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百名最有影響力年度人物,一個台灣台東的無名菜販,卻和喬布斯等高官巨富共同當選。這位當年60歲、從小見慣人生苦難的陳樹菊女士,終生靠在台東中央市場賣菜為生,連護照都不知道是什麼,卻能常年捐資幫助當地教育事業和困難孩童,在看似平凡的人生中行出了耀眼光輝。行善不在地位高低,金錢多少,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就是人生美好的基點。
昨天,日本評出了2024年度漢字「金」,如果香港也有類似評選,筆者以為或可是「和」,和平和諧和善和美,盡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