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凍人盼居家安渡餘生 冀關愛基金增援助以聘外傭照顧

香港肌健協會召開記者會。(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點新聞報道】「嘩啦啦」,一桶冰水從頭淋到腳。這個全稱為「ALS冰桶挑戰」(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的活動10年前喚起大眾對「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又稱ALS)的關注,為治癒「漸凍人」募捐。時逢冰桶挑戰10周年,香港肌健協會(協會)今日(11日)召開記者會,回顧10年來「冰桶支援計劃」的成果,並公布和香港理工大學語言與傳播研究團隊合作的「神經-肌肉疾病患者及家屬需求調查」報告,剖析神經肌肉疾病至「漸凍人症」患者及其家庭的需求。

香港肌健協會召開記者會。(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協會會長呂文林表示,協會自2014年起設立「冰桶支援計劃」,為未能受惠於社會保障而又有經濟困難的「漸凍人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多元化支援,涵蓋醫療器材資助、外傭薪金補貼、物理治療及家居上門服務資助等。截至今年3月,共有344人受惠於計劃,平均每年批出逾港幣100萬元之資助。當中,外傭薪金援助佔約41%,而輪椅與復康器材資助佔約40%。對多個患者家庭來說,輪椅與復康器材能幫助患者重新走入社區,外傭則是患者及家屬的救命稻草。

「他們(患者)不想在醫院過完餘生,剩下的日子也想在家中有個安樂窩」,呂文林指出,「冰桶支援計劃」幫助多個家庭能以外傭薪金補貼聘請外傭,以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及身心壓力。然而,隨着基金逐步減少,計劃已於今年3月31日停止接受新申請。呂文林希望社會各界能繼續關注「漸凍人症」,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採取行動,包括在關愛基金增設相關支援,幫助患者改善生活質素,「讓患者不僅僅生存下去,更在家中有尊嚴地生活」。

外傭助患者及家屬獲得喘息空間

多位「漸凍人症」患者和照顧者分享了自己的案例故事。病友施先生表示自己確診「漸凍人症」後必須靠呼吸機生活,喪失了勞動力,原本是家中頂梁柱的他一度感覺自己成為「累贅」,需要人24小時照護。幾年來除了妻兒,就是哥哥在照顧自己起居沖涼,久而久之哥哥也積勞成疾。而今,通過一些補助,他請了外傭,因此家人得以「鬆一口氣」,自己也獲得了更全面的照顧。病友Sammie指,自己患病後家中只有丈夫工作,財政壓力大。通過外傭薪金資助計劃,聘請外傭不僅能照顧自己,也能照顧家中小朋友,家庭氣氛好了很多。

施先生表示自己確診後必須靠呼吸機生活,喪失了勞動力。(點新聞記者蘇婷攝)

調查共涵蓋195名患者及家屬,探討患者和家屬在經濟、心理與社區支援方面的挑戰。香港肌健協會中心主任蘇女士介紹,該調查揭示,「漸凍人症」患者及家屬在經濟方面的壓力尤為突出。患者每月至少支出港幣1.3萬元,用於外傭薪金開支、醫療器材租賃、醫療消耗品及照顧服務等必要費用。這對於非綜援的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同時,社區醫療支援不足,超過七成家屬長期處於疲憊與精神壓力大的狀態,無法獲得喘息空間。調查指出,高達95%的患者希望能居家度過餘生,而照顧不足卻成為他們居家安老的最大障礙。

協會料本港現有400名患者

協會中心復康科顧問郭子堅指出,「漸凍入症」屬罕見病,患者的肌肉不斷退化,逐漸失去活動、吞嚥等能力,最終呼吸衰竭。目前「漸凍人症」成因尚未確定,九成患者無家族病史,大多數患者於50歲或以上發病,存活時間由數個月至10年不等,中位數為5年。

協會估計,本港目前約有400名患者。協會去年公布「全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時,估計本港有約200名「漸凍人症」患者。呂文林指出,數字看上去倍增,是因為過去有些在社區的「隱形患者」看到新聞報道後主動聯繫協會,納入資料庫,同時也有一些新發病患者被錄入。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會將是次調查結果提交立法會,希望能推動在關愛基金下增設「非綜援嚴重神經-肌肉疾病患者外傭薪金援助」試驗計劃,以助患者安心家中生活。相信此措施不但可減輕患者家庭的壓力,亦能減輕政府對安排輪候殘疾人士服務院舍的壓力。同時,希望放寬申請津貼的門檻,允許更多患者及家屬獲得經濟資助。

(點新聞記者蘇婷報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漸凍人盼居家安渡餘生 冀關愛基金增援助以聘外傭照顧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