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興銀
政府於去年12月17日起在三條過海隧道實施分時段收費後,有效利用了三條過海隧道的容車量,通過分時段收費鼓勵部分駕駛者改於非繁忙時段出行,確實是便利了不少民眾的日常出行。不過,就筆者及身邊朋友的實際體驗來看,三隧分流後,以往早晚高峰通行暢順的西隧開始出現了擁堵,繁忙時段車輛明顯流向了西隧。
數據為證,西隧於繁忙時段的平均最長車龍由去年12月的0.6公里增至本年4月的1.6公里,逼近紅隧平均1.8公里的車龍。此外,有不少市民反映,西隧於早上的塞車問題比分時段收費前更加嚴重。
分時段收費實施後,在收費較高的繁忙時段,三隧整體車流量有所減少,這本身是好現象,通過分時段收費鼓勵駕駛者改在非繁忙時段出行,改善三隧交通擠塞的情況。不過,西隧早晚高峰出現的擁堵卻讓不少人始料未及,特別是打工仔乘搭巴士經過西隧的出行時間明顯增加。元朗、屯門等地的居民往返港島相當一部分是乘坐西隧過海巴士,變相增加了打工仔的通勤時間。
西隧車流增加的問題,其實也在政府意料之內。政府指,在駕駛人士的配合和調整出行安排下,三條隧道的整體過海車流量分布比以往平均,紅隧和東隧的車流量有所下降,而西隧因收費下調,車流量按政府預期上升,目前是三條隧道中車流量最高的隧道。
關鍵問題是,三條過海隧道的總交通需求在分時段收費實施前已遠超其總容車量,尤以繁忙時間為甚。也就是說,雖然三條隧道的整體過海車流量分布比以往平均,但繁忙時段三隧的車流量已經遠超設計的總容車量,因此繁忙時段三隧的擁堵無可避免。不過在繁忙時段之外,各條過海隧道交通暢順,包括以往長時間出現擠塞的紅隧亦沒有出現擠塞,也算是一個好消息。
為了解決西隧繁忙時段的擁堵問題,政府亦在積極行動。運輸署正計劃於西隧港島出口往中上環方向增建一條行車線,提升該路段的容車量,減少車輛切線的需要,從而使隧道口及其周邊交通相對較暢順。相關道路工程爭取於明年展開,並於2026年完成。
除了增建行車線,也有不少民眾提到,「易通行」推出後,車輛通過過海隧道時更暢順,無須停車繳費,但隧道過往收費廣場範圍的路段仍然限速50公里,導致車輛經過該路段要減速,變相造成一定的擁堵,建議政府對此進行優化。目前,路政署正拆除所有收費亭及收費島,預計涉及三條過海隧道的拆除工程可於明年第二季完成。不過,因過往收費廣場範圍緊鄰隧道巴士站,在考慮是否修訂車速限制時,需顧及對巴士站運作的影響,以確保巴士在隧道繁忙及非繁忙時段均能夠由巴士站安全地切入主行車線。這也是政府調整車速限制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估計政府亦會慎之又慎。
此外,政府明年5月底將收回大欖隧道專營權,消息稱將會減隧道費,私家車將會分時段收費,現時私家車的58元隧道費,改為「繁忙時段」收45元,「一般時段」收30元、「非繁忙時段」收18元,希望能紓緩屯門公路的擠塞。筆者認為,政府在調整大欖隧道收費前要結合三隧分時段收費的經驗及出現的問題,提前研判,避免在紓緩屯門公路擠塞的同時,加劇大欖隧道在繁忙時段的擁堵,讓打工仔返工之路更加暢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