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以子女教育為抓手 增強來港人才向心力

文/蔣湖

最近有幾條新聞,都與教育相關。昨天(8日)揭曉的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更是公眾關心的熱點。香港有五所大學排名前100,其中排名最高的是香港大學,和去年一樣,繼續排名35。香港中文大學進步明顯,從世界第53名上升到44名,進入世界前50強。香港科技大學的排名稍有下滑,由並列第64名跌至第66名。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分別上升2名和3名,排名80位和84位。浸會大學則由去年的301-350位,上升至251-300位。這是自2012年以來浸大在該排名中的最佳表現。

以一個只有750萬人口、面積不大的城市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香港市民自豪的教育成就。可以拿數據做對比,比如有大學進入前一百名的國家或城市,英國有包括牛津劍橋等在內的12所高校;澳洲有6所,加拿大3所。如果拿經濟體量相差不大的區域或城市衡量,新加坡有兩所入選。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去年GDP達到34606萬億元,超過香港的26927萬億,在大學建設方面只有南方科技大學名列183名,進入前兩百。

當然,深圳過去只是一個小漁村,奢望只有四五十年建城史的深圳出現能進入世界前列的一流大學,有些強人所難。可以對比廣州,廣州去年的GDP是30355萬億元,也高於香港,廣州更是中心城市,是有2000多年厚重歷史的嶺南重鎮,有悠久的海洋商業文化傳統,但在高校方面,也只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三所進入前300名,其中只有中山大學進入前250名。從高等教育的城市比較視角來看,香港的教育成就確實是一個奇跡。

這也是最近香港開始對高才通等人才引進制度有所探討的一個背景所在。2022年12月,為解決香港的人口老齡化及人才移出等問題,香港出台了吸引世界各地具豐富工作經驗及高學歷人才到香港的政策。從內地來說,北大、清華等首批8所大學被列入,這也意味着到今年年底,首批申請來港的高才通人才續簽問題已經列上日程。要不要繼續擴大高才通計劃的施用範圍,比如之前有聲音說要列入也許不在四大評選排行榜前一百名但在科創領域有特色的院校,以助力香港的科創發展;或者說已經階段性完成目標,接下來需要進一步評估各人才計劃在執行過程中的經驗得失,比如如何擴大人才來源、吸引內地之外其他地區人才來港;以及如何進一步吸引已獲批但還未來港人才下定決心來港工作生活,都需要有關方面做精細化研究考量。

目前從主流民意上看,包括高才通在內的多項人才計劃應該說受到了市場歡迎。入境處的數據顯示,從去年1月1日至今年8月底,已有超過15萬人透過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來港,同期來港的還有約14萬名受養人,當中約8.2萬名申請時18歲以下。也就是說已有30萬人拿到了有限期限的香港身份。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此前於社交平台發文表示,有協會調查訪問了約600名透過不同入境計劃來港的人士,當中七成是循高才通計劃來港。調查結果顯示,有接近八成人才已經在港就業,而這些人才的家庭收入頗高,有68%月收入超過5萬元,超過10萬元有32%,20萬元或以上亦有15%,遠高於全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的3萬元。已就業人才多從事金融業、創科/金融科技及專業服務等。他認為,從資料可以看出,來港人才背景優秀,具市場競爭力,有助豐富香港人才庫,對本地經濟有實質貢獻。此外,勞工及福利局去年底曾對抵港高才通人才進行跟進調查,結果顯示高才通人才就業比例高,收入亦高於本地工資中位數,估計高才通人才每年可為香港帶來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

從以上情況判斷,循各項人才計劃來港的人士,已成為穩定香港社會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如此,那麼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讓人才不僅願意來,還能夠長期留下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香港人」,真正扎根於此。

人往往是現實主義者,這些多來自內地的優秀人才,之所以申請來港,一定經歷過樸素的直覺判斷和理性思考。香港的吸引力,不僅是創業打工賺錢,其實內地仍然是美國之外產生獨角獸公司最多的地方;不僅是維多利亞港和太平山頂的風景,黃浦江邊和珠江兩岸仍然有迤邐動人的風光;這裏的社福體系、免費醫療、12年制義務教育以及接軌國際的優質高等教育等,同樣具有鼓舞人心的魅力。因此,吸引人才扎根香港,固然首先需要個人願意走出舒適區,積極迎接變化和挑戰,也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關愛新來港人士,幫助他們早日融入香港。

從現實角度來說,對穩定人才居港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在香港有事業有工作和穩定收入;再就是家人能夠安居樂業。這些來港人才應該絕大多數都已婚,攜家帶口,孩子有沒有合適的學校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客觀來看,這些人才在內地一般多擁有較好的社會資源,子女在受教育方面也往往高出一籌,因此,從關心孩子教育等切身議題出發,主動走出去,加強對來港人才(含有意願來港的人才)的服務和宣傳推廣,讓香港優質的大學及中小學教育惠及社會、造福家庭情況為更多人所知,並盡可能提供更多貼心服務,可能是香港真正讓人起心動念的軟魅力和硬實力。不然,如果來港只是工作賺錢,不能從生活和精神層面真正認識香港、融入香港,哪怕獲得了永居,仍然是精神上的流浪漢,香港的異鄉人,那麼來香港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以子女教育為抓手 增強來港人才向心力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