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報道】育有SEN(Special Education Need)子女的父親深受華人文化的父權觀念影響,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子女成長。香港大學(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今日(2日)發表全港首個「父親道德情緒及參與照顧特殊需要子女的需求調查」,以提升社會對男士情緒健康需要的關注,及早制定應對方案。
港大研究於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進行,團隊於首階段訪問了31位育有2至12歲SEN子女的父親,發現普遍父親存在負面情緒或行為,包括羞恥感(65.7%)、內疚感(76.2%)、迴避行為(50.6%),以及補償行為(95.2%)。當SEN子女在公眾場所出現情緒波動、逃跑等異常行為,大部分父親都會因途人的奇異目光及負面言語而感到羞恥,繼而進一步避免帶同子女外出或參與社交活動。
當Sir從事特殊教育,育有兩名輕度智障子女,形容自己過往重視教育大女,疏忽照顧幼子,令其病況惡化,產生內疚感。現時,幼子已進入青春期,有少許過度活躍,喜歡在交通燈轉綠時橫衝直撞,試過險些撞倒長者,引發意外,令他擔心兒子失控,或會負上刑責。
Jacob則有三名小朋友,其中兩名女兒為SEN兒童,二女情況較嚴重,患有唐氏綜合症。他直言,二女出生時,不敢即時把確診消息通知父母,每次帶女兒上學會被誤以為不思進取,錯過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目前,Jacob一家五口已經移民英國,形容香港生活壓力大,需要雙親同時工作,他希望能有更多工餘時間,照顧SEN女兒。
負責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講師盧啟聰博士指出,現時本港並無官方數字統計主力參與照顧2至12歲SEN子女的父親人口。據其估算,截至2023年中,相關人數為12554人。他形容,香港目前缺乏相應政策,幫助照顧SEN子女的父親。
被問到有否使用政府設立的照顧者熱線,當Sir解釋自己在特殊教育機構工作,有充足培訓,未有致電熱線的需要。不過,有朋友向他提及,接線員缺乏培訓,經常說留低電話,安排高級同事回覆,之後不了了之,認為當局要加強相關培訓。盧啟聰補充指,普遍受訪父親較少使用熱線,認同熱線有一定作用,可以配對服務,惟目前相關的男士情緒服務顯然是不足。
針對上述情況,盧啟聰建議,設立政府資助的男士/爸爸照顧者支援中心,加強社區教育減少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污名化,推動父職友好政策,促進男士的家庭參與,亦能增強公眾認同父親在照顧特殊需要子女方面的獨特角色。
(點新聞記者王俊傑報道)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