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比較旅客人數 應如何選取數據?

文/陳術

社會動盪過後,香港普遍平靜了,但平靜了不等於無事,沒有硬對抗,亦不代表沒有軟對抗;換個講法,即使是不同媒體,也可能因為立場作出不同報道,但一些統計或者歸納是否全面,就值得斟酌。日前,筆者在網上不同平台,都見到有香港旅客數字比較的新聞,以2019年頭7個月為基礎,比較2024年頭7個月的旅客數字,並得出「大跌」的結果。誠然,這比較是否能代表一切,是否有更適合的比較?有時候用不同的方式去比較數字,可能會得到更合適的結果。

根據《光傳媒》的報道,其報道大意為疫後旅遊業復甦,但香港旅客人次「不似預期」,內文指「截至今年7月,香港今年總旅客人數為2,507萬人次,較5年前,即2019年首7個月的4,007萬人次,大幅減少」,其中過夜旅客亦有明顯跌幅。假設以上數字都為正確無誤,但筆者想強調的,反而是可比性,即是以2019年去與2024年比較,是否恰當。

最重要一個因素,筆者先要問,2019年的環球經濟狀況,能與今日的環球經濟狀況作出比較嗎?例如全球經濟總量第一的美國,2019年第一季的GDP增長有超過3%;而2024年第一季,增長則只有1.4%。比較旅客數字沒有問題,外人看下去或會有明顯對比,不過,如果連環球經濟這基本因素被忽略,是否抽離了經濟背景這重要因素?

至於過夜客(包括內地客)減少的問題,其實之前不少地方都評論過,內地客來港,興起了「平遊」、「打卡熱」、「即日走」等潮流,而這現象,筆者留意到內地客到澳門旅遊也有類似情況,之前還見過「零消費遊澳門」的新聞,這是來港旅客消費思維及模式轉變的問題,如果有人單純以五年前的數字作比較,數字並不能反映種種改變。筆者還有一疑問,就是2019年頭7個月的旅客中,到底有多少是水貨客?2024年,香港又還有「多少」水貨客?

根據傳媒報道,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透露,上月初步統計的訪港旅客數字近450萬人次,按年上升逾9%,創去年2月全面通關以來的單月新高。今年首8個月共錄得超過2,950萬訪港旅客人次,按年增加四成半,其中內地旅客佔約2,300萬人次,非內地旅客則錄得超過650萬人次,按年分別上升約39%及63%。大家看這組數字,是否與《光傳媒》的數字「截然不同」?我們可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比較旅客數字,應該與較近的比,還是與較遠而且經濟環境不同的去比。

其實,筆者還有一點疑問,就是有傳媒比較旅遊數字,為何是「2019年首7個月」,2019年下半年,發生過什麼事,而不在比較之列?《光傳媒》不深究,就讓筆者去說,2019年6月開始,香港發生黑暴運動,持續了超過一年時間,社會經濟、民生大受影響,《光傳媒》選「2019年首7個月」選得好,如果它的報道也提及黑暴運動,並指出黑暴運動如何破壞香港,如何嚇走部分旅客,報道會否更完整?比較、選擇數字,不是高深的學問,關鍵還是,看到某些年份的對比,看到同年的黑暴運動破壞未有被提及,有些報道之目的,讓人蹙眉側目。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比較旅客人數 應如何選取數據?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