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如何調控貨幣的匯率

文/張俊獅

上次提到,在1997年時香港特別行政區及亞洲很多國家地區都受到國際炒家的攻擊。

如果想要明白整個攻擊過程,便需要了解一個國家如何調控匯率。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在這裏首先要提供一些基本知識。

第一個是關於每個地方如何調控匯率。一般來說每個地方的中央銀行,會通過買賣外幣及自己的貨幣來進行調控。但由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執行「一國兩制」,所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聯繫匯率的運作是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繫匯率制度是一項精密的經濟調控機制,用來確保港元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波動保持在可控範圍內。具體來說,這個機制以7.8港元兌1美元作為中心匯率,並設定了一個波動區間,即7.75港元至7.85港元之間。

假設筆者忽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當然是說笑,因為筆者經常揭穿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問題,他們不把筆者殺了,筆者已經很高興)。因此筆者的經濟學著作突然大受歡迎,全球讀者爭相購買。但外國的讀者們需要用港元去購買呀,這就會導致港元需求激增,而市場上的港元供應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港元自然會升值,美元則相應貶值,匯率可能會從7.8港元兌1美元逐漸下滑至7.79港元,如果這股購買熱潮持續不減的話,匯率甚至更低。

然而,當匯率觸及7.75港元這個下限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就會出手干預。他們的干預手段相當直接且有效:在市場上拋售港元,同時買入美元。這樣一來,市場上的港元供應量增加,滿足了港元需求,從而緩解了港元升值的壓力;同時,市場上流通的美元減少,也減輕了美元貶值的趨勢。通過這樣的操作,金融管理局便能夠確保港元匯率不會跌破7.75港元的底線。

相反地,如果市場情況逆轉,大家突然對港元失去興趣,轉而追求美元,那麼美元就會升值,港元貶值。這時,匯率可能會從7.8港元兌1美元逐漸上升到7.81港元,甚至逼近7.85港元的上限。在這種情況下,金融管理局會採取相反的操作:在市場上拋售美元,同時買入港元。這樣做既能減少市場上過剩的港元,又能增加美元的供應量,從而阻止港元進一步貶值和美元過度升值。

總的來說,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是一個高度靈活且有效的經濟調控工具。它能夠在市場出現波動時迅速作出反應,通過金融管理局的干預來穩定匯率水準,確保香港經濟的平穩運行。

剛才以香港金融管理局為例,說明了如何維持一個地方的匯率。其他地方的做法都是一樣,就是通過買賣外幣及自己國家的貨幣,將匯率限制在某一水平。

很多國家都是通過類似的手段,來調控自己國家的匯價。但當然,其他西方國家及日本自己調整匯率時,西方媒體則多數視而不見,或者輕描淡寫處理。相反,如果中國採取同樣調整匯率的措施,即經常給人駡操控匯率。

細心看一下外國媒體的經濟版,這個現象便很明顯了。但是,正正這麼簡單的事卻有很多人身在夢中,只懂得責備中國,對其他西方國家所作所為卻視若無睹。

但是,進行干預是有前提的。就是一個國家需要有足夠的美元及自己的貨幣去進行干預。自己的貨幣不成問題,大不了可以自己印。但美元,除了美國政府其他人是不可以印的。這個些微的不一樣,正正構成了很多國家金融危機的其中一個原因。

當年香港在1997金融風暴時,不止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及期貨市場也受到嚴重衝擊。其中一個關鍵戰線,就是當時政府極力維持的聯繫匯率制度。

時光飛逝,這段歷史已經很少人記得。但是溫故知新,卻可以使到大家嚴加警惕,防範下一次的金融危機。

由於篇幅關係,欲知後事如何,下次再續。

(作者為香港恒生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暨經濟學課程主任)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新聞背後|如何調控貨幣的匯率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