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將來的趨勢 同時考慮GDP和GNP

文/關品方

世人一般都重點關注GDP,很少提到GNP。其實這兩個經濟概念,在範圍、衡量和內容三方面都有所不同。GDP是國內(domestic) 生產總值,一個地理概念,按國土原則核算生產經營的最終成果,是生產(production) 概念。GNP是國民(national) 收入,國民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計算在內,衡量的方法是國民原則,只要是本國公民,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居住,其生產經營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都計算在內,是收入(income)概念。GNP也可以稱為GNI。以上三個方面的差異,會導致GNP和GDP的數值不一定相等。在經濟封閉的國家或地區,GDP和GNP 基本上一致。在經濟開放的國家或地區,GNP是GDP加上國外凈要素的收入(或減去國外凈要素的支出)。國民收入總值(GNP)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本國公民在國外的凈要素收入(或支出)有多少。

內地在過去40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有不少國企和民企到海外從事貿易和投資,賺取不少凈收入。因此現時GNP已經大於GDP,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集團(擴充中)的經濟活動賺取凈要素收入,有持續增長的趨勢。個人而言,不少中國公民作為海外僱員(高管)賺取收入也有長期增長的趨勢。在中國持續深化開放改革的過程中,只會越來越明顯。

筆者認為,今後需要同時關注內地的GDP和GNP,原因就在這裏。例如中國和太平洋島國之間在經濟方面的互動關係,一直有長足進展。最近斐濟總統訪問中國,研究一下中斐兩國之間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數據,舉一反三,就會比較清楚。雖然斐濟只是一個小國,但中斐雙邊貿易一直穩步增長,現時貿易額大約6億美元,主要是中國的出口,包括機械設備、水海產品、電器及電子產品、計算機與通信技術、汽車和船舶等;進口有鋁土、凍魚、原木、鋸材和飲料等。中國一直有向包括斐濟在內的太平洋島國提供優惠貸款和基礎建設專項貸款、無償援助、獎學金及專業培訓。這些對外經濟活動都和GNP有關。

長期而言,國家之間的貿易,不論是順差還是逆差,都不可以太偏頗。在直接投資方面,不論是提供方還是接受方,都需要有合理的回報,這樣才能夠長做長有,互動互補,和平共處。不可以單邊主義,巧取豪奪,零和遊戲,贏者獨取,尤其是不可以過度倚賴出售軍備武器,製造動亂,破壞和平,賺到盡。長期下去,一定導致受壓迫的一方憤起抵抗。這就是戰爭動亂的根源。軍事霸權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早晚一定一敗塗地。中國的傳統思維是禮之用,和為貴,大國和小國互相尊重,長期和平共存。中美兩大國之間應該可以和平地各自發展。筆者認為,學者教授們值得研究和比較過去四十多年來中國GNP和美國GNP的結構性變化,可以看到此消彼長。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麼美國如今心焦如焚,把中國列為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實質是視中國為敵人)。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將來的趨勢 同時考慮GDP和GNP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