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上江南
8月19日,印度外交部宣布,莫迪總理即將訪問烏克蘭。這是繼7月莫迪訪問俄羅斯、與普京擁抱之後,莫迪又一次重大的外交行動。在訪問俄羅斯前夕,6月印度舉行大選,莫迪領導的人民黨沒有取得絕對多數席位遭遇重創,需要和其他黨派聯合才能執政,莫迪依然擔任總理,開始了他艱難的第三任期。
訪問俄羅斯是莫迪第三次擔任印度總理後的首次重大外交活動。如莫迪所願,普京和莫迪擁抱的照片搶了北約峰會的頭條,成功地在國際媒體上刷了一波存在感。
美國「需要」投機的印度
俄烏戰爭以後,印度不顧美國及北約對俄羅斯的制裁,從俄羅斯大量低價購買原油,加工後賣到歐盟,讓印度賺的盆滿缽滿。在德國慕尼黑會議期間,印度外長蘇傑生和布林肯在一個小組討論中,被問到印度在俄烏戰爭中不選邊而且向俄羅斯購買石油的做法時,蘇傑生說:「這是問題嗎?我足夠聰明可以做很多選擇,你應該佩服我,而不是批評我。」坐在旁邊的布林肯被打臉後的尷尬,被媒體拍了下來。
莫迪與普京會面的日期定在了北約峰會的前一天,莫迪對普京的支持以及可以「碰瓷」北約峰會,顯示其外交路線、經濟路線都充滿了投機和算計。
美國和印度有QUAD四方會談,並且是拉着印度與沙特、歐盟一起,計劃在中東修建鐵路到印度,以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這條鐵路就像天方夜譚似的,搞了個儀式,就沒有下文了。
美國在亞太地區需要投機的印度,這正好呼應了印度外長蘇傑生所宣稱的聰明。
坎貝爾國會聽證,預告莫迪將介入烏克蘭局勢
8月初,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在國會聽證會上,共和黨參議員詢問莫迪訪問俄羅斯的問題,坎貝爾回應,印度是一個追求自身利益的大國,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正式盟友或夥伴。我們可能很快會聽到印度介入烏克蘭局勢的消息。被稱為「印太沙皇」的坎貝爾是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的最高官員,對於印度和美國關係的定義是一針見血,並且提前在美國國會預告了莫迪會介入烏克蘭局勢。
坎貝爾說的印度介入,筆者理解為印度參與一下、刷一波印度作為大國的存在感,按照坎貝爾對印度的了解和認知,他應該不會對莫迪在俄烏戰爭上能發揮多大作用抱有希望。
在坎貝爾參加國會聽證會後的2周內,印度宣布莫迪總理要訪問烏克蘭。
印度有能力充當俄烏戰爭的調人嗎?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2年多,印度通過加工俄羅斯原油,從歐盟賺取了巨額利益,等於是印度站到了美國和北約的對立面,但美國面對印度的做法,只能打掉牙吞到肚子裏。而7月莫迪連任後首訪俄羅斯,簡直打破了美國的紅線,萬不得已發動了一波對於印度的批評和攻擊,坎貝爾也被叫到國會參與聽證。
美國比任何國家都明白,能同時和俄羅斯和烏克蘭說上話的只能是中國,俄烏戰爭的調停人,根本不可能是印度。
隨着美國總統選舉臨近,俄烏戰爭已經看到了曙光。有一點筆者可以肯定,掌握俄烏戰爭何時結束這個武器的普京總統,一定會把這份大禮送給美國下任總統,而不會送給投機的總理莫迪。
莫迪訪問烏克蘭,是看到了俄烏即將停戰的強烈信號,既可以去烏克蘭刷存在感,也可以挽回美國及北約對印度的信任和支持,這對莫迪來講,簡直是兩全其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