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D | 得公屋得天下?

文/黎岩

政府撤辣,樓市成交量雖有不到百分一的增幅,但本港樓價高企,仍連續14年是世上最難負擔地區。市民特別是青年依然是望樓興歎,以至於網上不時有年輕人發表「躺平」言論,鼓勵「18歲開始申請排公屋」,更有甚者,提出絕好建議,滿18歲即申請公屋,就算大學四年畢業,也不要急於找工作,剛好輪候五年分配到公屋再去搵工,結果是近年公屋輪候者出現高學歷、年輕化趨勢,更有人形容「得公屋得天下」。

包括劏房在內的房屋問題始終是市民最為關切的民生焦點,雖然講要落實消滅劏房的目標似乎遙不可及,但現時公屋輪候時間平均約5.7年的漫漫長夜,卻着實讓一班青年有點心灰意冷。至於私樓樓價雖然近年稍有回落,但動輒千萬的樓價,遠高於一般打工仔負擔能力。以目前全港人均工資中位數1.87萬元計,就算完全不考慮稅負律師費及裝修成本,單是首付已成百萬,也要置業者五年內不吃不喝才能儲夠錢,於是乎與其勒緊褲帶省吃儉用,不若痛痛快快過好每一天。況且現如今時代確實變了,新一代的港人更貪圖享受快樂,不會為更為長遠的人生去做規劃做出犧牲。選擇「躺平」,輕輕鬆鬆等公屋,然後再做下一步的人生打算。

特首李家超昨早見記者時表示,年輕人應為自己理想而發展,「如果將自己嘅可能性,只係為咗一間公屋而浪費,相信會係後悔」,認為「躺平」等公屋「唔應該咁樣諗」。李家超直言「只係追求一個公屋單位,特別係單身嘅年青人,我建議佢重新檢視在自身發展方面,點樣去開創自己嘅新天地,係對佢更加有益處」。因為「好可能你最終嘅成績及成果係你個公屋所俾你嘅100倍、甚至係無限」。

這番語重心長的說話,由在公屋蘇屋邨長大的特首說出似乎具有相當的說服力。其實,單是政府管治架構的高層中,就有不少人來自公屋階層,如兩任律政司司長黃仁龍、袁國強是「屋邨仔」,房屋署署長羅淑佩自小在石蔭邨長大,她亦曾呼籲年輕人要力爭上游,切勿「躺平」。當然,此等人中龍鳳於當今社會自是鳳毛麟角,似乎難以完全觸動佛系青年的麻木麻痺。

香港社會的客觀情形是,現時有82萬公屋戶,以一戶三口人計算,約為240多萬人,即差不多近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公屋。特首上任初始,提出施政目標,任期內將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一年,彼時輪候期為5年,即預期2027年公屋輪候將降至4年,但因為土地問題及公屋興建等多方面的原因,現時公屋輪候又延長至5.7年。但據當局預計,未來5年期間,即2024至25到2028至29年度,本港的公營房屋供應單位達14.2萬,加上3萬個簡約公屋,總數達17.2萬。屆時完全有可能達致公屋輪候4年的施政目標。

其實,青年除了輪候公屋外,還有過渡性房屋及居屋可以揀選,並非要死等公屋。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日前表示,希望透過資助出售房屋改變這觀念,協助青年置業上流。她認為,現時年輕家庭的置業願望尤為強勁,而政府覺得整個社會是以家庭為核心,所以亦鼓勵這些年輕家庭購買資助房屋。以近期推出的居屋均價300萬元而言,首付也就30萬元,若有父母稍稍資助,自己再節省點,買間居屋還是有可能的,只是居屋隨時60倍的抽籤率,也難免冷了兄弟們的心。

何永賢強調,公屋一人申請計分制並不鼓勵年青人排公屋,現時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獲派公屋的平均年齡為57歲,最年輕獲安置申請者的年齡介乎47歲52歲之間,所以過早排公屋,然後經常顧及資產入息限額,甚至在臨界輪候到期時刻意辭去本有好發展的工作機會,是阻礙人生發展,「是扭曲了自己的人生」。其實,政府若然略作改革調整,加大公屋申請戶主年齡計分比重,年齡越長得分越高,其實就可以委婉地勸退眾多「躺平」申請公屋的年輕人,鼓勵並逼使青年積極向上奮發有為。

無可否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周期性,上一代港人乘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驅動的本港經濟發展紅利,炒賣致富、佔據高位的機會比當今年輕人多,現今這種意外的橫財似乎不多見。於是就有了現實和夢想的種種落差。但也應該看到,香港轉型高知社會,當局又極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需要青年人不斷增值,掌握新技術及知識。就如同當年騎自行車滿街推銷的馬雲,任誰能料到今天阿里巴巴及淘寶的輝煌呢?

當然,「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有肉吃邊個想喝湯。如果年輕人連住屋問題都解決不到,連拍拖都沒有衝動,又如何有動力去衝刺?又談何提高生育率,增加人才儲備?反過來講,當局雖然可以引進人才填補空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但本港的青年一代又如何去追夢呢?

目前申請一人公屋入息上限約1.29萬元,一名青年只要有正職,超出入息上限皆有可能,若為了輪候公屋而刻意限制收入甚至辭掉本有好前途的工作去躺平,並怨天尤人埋怨社會欠缺向上流機會,實非明智之舉。所謂「得公屋得天下」,最終得到的絕不是天下,分分鐘是得公屋而失人生。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 | 得公屋得天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