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講真D|交通幹道分流 要科學還是不科學?

文/陳術

一如其他已發展地區,地少人多的香港每日都有出現不同程度的交通擠塞問題,一條主要幹道有交通意外,整區交通癱瘓;若然遇上港鐵有故障或意外,更可以是「整個港島區」或「整個九龍塞車」,在有限的道路資源下,善用、盡用每條幹道、隧道的容量,三隧分流就是這個原理。大欖隧道專營權將於明年屆滿,特區政府已經就後續安排以至收費情境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包括兩個固定收費以及一個分時段收費的模式,筆者看到有不同議員已經提出意見,例如建議政府分時段收費。筆者其實就是家住「大西北」的上班族,反而想用個人視角探討,三隧分流以至將來可能出現的大欖分時段收費,會帶給部分地區居民的影響。

三隧分流後,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多年來「塞爆」的紅隧情況得到紓緩,但是「針無兩頭利」,在紅隧情況稍為得到改善之際,其實西隧的情況亦悄悄起了變化,經西隧從九龍到港島的居民(包括居住於新界的居民)會發現,如果某日出門時間稍稍遲了,例如巴士在早上九時或相若時間才到西隧一帶,其實西隧會開始塞車,三隧分流的效果,真的是「三隧分流」,整體車流沒有大幅度改變,有少部分車輛會在非繁忙時段,但本來經西隧上下班的居民,就分擔了部分來自紅隧的車流。

筆者這樣說,可能會予人自利的觀感,因為隧道之間車流更平均,對整體利益肯定是好事,筆者不會否認這一點,但亦想提出一點事實,假設是乘搭巴士(先不論私家車)從西隧往來港島上下班的,其實不少是居住於屯門、元朗以至北區的居民,他們到港島上班的「特點」,在於他們本身就要相對長的時間上下班,例如從九龍到港島上班,時間減半;其他新界地區例如沙田到港島,時間會多一點;而選擇從屯門、元朗、北區坐巴士到港島上班的人士,時間更會長一點,如果西隧順暢,他們還能追回一點時間差,但如果由屯門、元朗、北區坐車到港島遇上西隧塞車,那就是長的旅程也出現間歇的塞車。

相同的道理,其實亦應用在大欖隧道將來的收費方案上,大欖收費貴,已近乎是所有駕駛者的共識,但是否減價、分時段收費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呢?看政府文件,在2017年及2018年,大欖隧道於早上繁忙時間使用大欖隧道的車流分別達其容車量的96%及95%,筆者沒有最新數字在手,但可以告訴各界(包括不是住在元朗一帶的議員知道),其實每當屯門公路等幹道出現狀況,部分車輛改行大欖隧道後,基本上就是大欖隧道「塞爆」,筆者聽過一些議員說「大欖隧道可為屯門公路」分流,但依筆者經驗,是每當大欖嘗試發揮分流的功能時,乃是整個新界西北的幹道齊齊塞。

從科學調查、分流的角度,三隧分流或者可能執行的大欖分時段收費,數據上看一定會起到「分流作用」,但居住在屯門、元朗以至北區的居民,可能將會碰上一個情況,就是出門工作,若不乘坐港鐵而坐巴士,可能首先會在大欖隧道塞一段時間,然後在汀九橋再塞一塞,之後到了西隧又塞一塞,在沒有任何分流方案的情況下,一小時能到達的港島區,將會難以計算。筆者不能因自己「大西北」居民身份而反對分流、分時段方案,但在新界西北居民出行的問題上,是否有根本問題要加快解決呢?

特區政府正在全力推展北部都會區建設,它有望成為香港的新中心,而且可以創造很多就業機會;但在此之前,新界西北不斷有新樓盤,不斷有居民遷入,而道路網在短期內難以改善,是否單從數字、數據去定分流方案,科學就是一切呢?如果新界西北居民本身就已經花最長時間在上下班旅程,是否還要在較長的旅程上塞車?道路資源有限,分配車流至為重要,但就如一些質疑啟蒙運動的經典文章所指,只相信數字、理智,也不一定是好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講真D|交通幹道分流 要科學還是不科學?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