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術
人口老化、少子化是香港正面臨的難題,這是必須處理的社會議題,也是全球不同先進地區也要解決的問題。因應生育問題,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議案,指出香港人學歷普遍較高,婦女在職場打拚,遲婚、高齡產婦現象都普遍,所以連健康懷孕的機會也會降低,希望為婦女提供多一些空間,包括將雪卵期延長至30年。不過,政府回應似乎就令人有點愕然,當局表示冷凍卵子不能逆轉女性生理上生育的年齡限制,並帶出「土壤問題」的回應,令提出議案的議員也一度情緒激動。誠然,說到生兒育的土壤,到底在香港生育,什麼是真正的土壤問題?多少官員會明白基層、中下階層家庭面臨的生育問題?
看當局的回應,從醫學角度看,沒有錯,但從問責官員的角度看,就難怪提出議案的女性議員氣結。當局指出,有意生育的夫婦應把握最佳育齡期盡早生育,冷凍卵子不能逆轉女性生理上生育的年齡限制,即使婦女透過輔助生育技術成功受孕,持續妊娠的成功率亦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不斷下降,並回覆「唔淨係種子問題,亦係土壤問題」;再補充生兒育女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本能,不能將生育醫療化,生殖醫學不應該替代上天給予人類的本能。
筆者也認同生兒育女,要「有仔趁嫩生」,可惜,社會環境的轉變,往往會令人「有心無力」。筆者作為本港出生的80後,大約明白這個社會改變的歷程,筆者的上兩代,即是爺爺年輕那個年代,夫婦可以生多少,就生多少,哥哥姐姐先出生,就請你們先照顧後來出生的弟弟妹妹,洗衫煮飯也是「小孩」可能要做的家務,如家庭經濟拮据,就請哥哥姐姐先投入社會工作,那時生兒育女,是真正的天生天養。
到了筆者上一代,即是自己父母的那一代,基本上已經較難見到一對夫婦生五、六、七個的現象,但不少家庭生育兩、三名子女也是很平常,筆者這一代算不上天生天養,但下課做完功課自己去公園玩、打球,也不用父母花太多心思照顧。到了筆者建立家庭,時代已經大有不同,現時生活成本高昂,不少家庭爸爸、媽媽都要工作,而且需要超時工作,養育子女也變得不簡單,除了培養子女品德外,學業包括功課、準備測驗考試,稍不留神,子女就完全輸在起跑線。敢問一句,現代香港新一代工作繁忙,而養育子女費心費時,沒有足夠的條件,如何放心生育?又或者,如果本身的生活成本、時間成本已經高昂,又豈能安心把下一代帶到世界?
生育的土壤問題,確實真正地存在,但筆者認為問題的本質,不在於婦女「不要太晚才生兒育女」、「不要寄望於冷凍卵子」,而在於香港社會給予什麼環境、什麼土壤予年輕家庭,讓他們更主動、更年輕就生兒育女。從傳媒報道可見,不同議員的意見或建議,是從醫學或雪卵期等問題提出或有幫助的建議,政府以至社會不必急於否定,而應該先認真審視。
因為想子女不輸在起跑線,不想貿然生兒育女而未能好好培育,不少年輕夫婦不是「不想生」,而是怕教育等後續問題做得不夠好;社會上流階層,可以生三個小孩,再請幾個工人去照顧,但一般家庭沒有能力這樣做(筆者也沒有),香港要提高生育率,需要一套整全的社會政策,例如,即使中產較有經濟能力,但社會仍能提供適切的託兒服務,讓家長安心去工作;又例如,學校多數是全日制,是否可以適當壓縮課時,讓學生午飯前上課,下午在指導下做功課兼參與一些課外活動,讓家長下班後不用過於勞心勞力?
醫療方面,延長雪卵期是一個方向,更完整的生育醫療支援也可以考慮。之前,筆者睇過一則關於日本的新聞,內容為如果日本生育率維持在這水平,數百年後可能就沒有或只剩下極少下一代,這情況會否出現在香港?不能否定,筆者須指出,生兒育女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本能;而提供政策支援,則是政府理應肩負的責任。筆者或許不說得完全正確,但相信評論仍能反映部分年輕夫婦或家長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