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清朝落後捱打的慘痛教訓

文/關品方

清朝後期為什麼落後捱打?似乎需要好好地總結一下。晚清走下坡,從慈禧太后在同治年間垂簾聽政開始,從1861年一直維持到1908年,長達47年。其後3年,清朝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終於導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歷史昭然在目,當然不可能只埋怨慈禧。事實上清朝在君主專制統治之下,不斷加劇社會矛盾,宦官濫權,官場腐敗之風盛行,買官賣官成為常態;軍隊腐敗,軍備廢弛。清朝官僚機構臃腫,國力虛弱,漢滿之間在高層權力鬥爭,土地兼併之下農民失去土地,社會貧富分化嚴重,不患寡而患不均;加上輕視科技發展,壓抑民間教育,未能夠做到民族之間互動共融。

由於缺乏民間普及教育,滿清逐步導致民眾變成文盲。滿清的政策錯誤,除了強迫漢人剃髮留長辮、不許漢人穿傳統漢服外,還規定民間私立私塾教書者斬,家內父親私自教兒子識字者斬。

據有關清史的記載,例如湖南石門縣誌提到明朝末年該縣有學堂60多所,到清朝雍正年間全部廢止,只剩下官辦1所。乾隆年間,兩村發生械鬥,縣衙抓人審理時,發現兩村合共5000多人竟無一人會寫自己的名字。乾隆58年(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來到北京,發現百姓都是骨瘦如柴,衣不蔽體,目不識丁。馬戛爾尼感嘆說:曾經創造無比輝煌燦爛文明的中國人,在滿清管治下已經變成愚昧的未及開化的野蠻人。那些年,史家還說是康乾盛世。《紅樓夢》裏面有關榮寧兩府極盡奢靡豪華的描述,從側面可以看到貧富懸殊的極端性。我們看晚清20世紀初期(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北京街頭的老照片,活生生就是馬戛爾尼早在107年前已作出的描述。

從1840年到1912年,中國人從沉睡中甦醒後,只用了70多年就推翻帝國皇朝;37年後,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最近筆者和歷史學及經濟學的教授朋友們談起;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普通士兵就會寫家書。漢朝時,樵夫朱買臣邊砍柴邊讀書。宋朝岳飛、明朝文天祥、清朝康有為和梁啟超,都來自民間寒門。唐朝是詩的盛世。宋朝是詞的盛世。明朝是小說的盛世。相比之下,清朝在文化領域黯然失色,乏善足陳,只吃老本。

往事並不如煙,教訓應該記取,鑒古可以知今;可見在工業、農業、軍事、科技、文化、教育、信息和金融8個方面,如不迎頭趕上,落後必定捱打。所以需要有大視野和大格局;視野拓寬,格局打開,才能夠清楚知道我們在歷史長河進程中所處的位置。以此短文,和香港特區的年輕一代,可共勉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清朝落後捱打的慘痛教訓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