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妮娜
關於新聞的傳說,一個在外響噹噹的名聲是:它稍縱即逝,是易碎品。今日吵得沸沸揚揚的大消息,到明日有了新的事件,媒體的關注迅速轉移。易碎不僅指對它的消費是一次性,稍縱即逝,還有事件本身不斷發展,片段性的追蹤報道只反應當時境況,如果要還原本來面目,就得拼湊碎片,這不僅要有足夠時間和耐心等待,還需要去偽存真,像老偵探一樣摸到線索和邏輯。
就像剛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香港西九龍高鐵到處是急於去內地度假的港人。以今日的境況回看2018年西九龍實施「一地兩檢」時的新聞報道和爭議,那些碎片是多麼短暫,甚至錯亂顛倒呀。2018年,筆者因工作需要每周前往內地。西九龍高鐵開通前,從居住地去落馬洲再搭乘地鐵轉深圳北,耗時兩個鐘。在各種爭議中開通的西九龍高鐵可是救了筆者的命,大大縮短了交通時間。那時有媒體成天討論個人隱私和數據被搜集的擔憂,本來民眾拍手稱快的交通便捷一時間淹沒在無休止的討論。如今看港人北上熱,放在當時的新聞報道假想敵背景下多麼荒誕!但新聞其實不過是現實的投影,與其說新聞易碎不如說是世事變幻,新的事物剛剛出現時總會衝擊到舊觀念或部分群體的短期利益,爭論難免。只有讓討論經過充分交鋒,新事物勢如破竹的廣泛傳播才有可能到來。
香港歷來享有言論及資訊自由的優勢,這是它作為全球金融貿易中心的軟件基礎設施之一。政府在施政過程中重視聽取民意。新聞傳媒作為民意的重要發聲管道,在監督公共事務中向來發揮重要角色。因而,傳媒生產的各種易碎品記錄了重大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以大家習以為常的半山扶手梯為例,作為吸引大批中外遊客前往參觀的勝地,它起始於中環街市,貫通恒生銀行總行大廈,穿越皇后大道中、士丹利街、威靈頓街、擺花街、荷里活道直達干德道,讓市民和遊客不用半小時就可以從維多利亞港登上半山。半山電梯不僅是香港聞名於世的景觀,還為本地居民提供出行便利。但就是這樣的尤物,剛剛建成時,因工程巨大、噪音滋擾、以及影響商舖生意,被媒體稱為怪物,甚至是通往地獄之梯。電梯啟用初期,因為運作的問題引來當時的立法局議員批評。傳媒戲稱該項目是大白象。政府原計劃在同區其他地方建多七條扶手梯,但迫於輿論壓力一直擱置。誰能想數年後電梯翻身成為旅遊熱門。包括紐約時報等外媒高度評價半山電梯,2015年它還入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世界七大最型交通工具,逐漸擺脫地獄階梯的臭名。
新聞易碎,因而保持平常心可貴。現時特區政府常常需要針對西方傳媒發布的言論進行澄清和反駁。一方面及時發布措辭嚴厲的聲明以正視聽對於現時香港營造可信任的營商環境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加強和外國傳媒的溝通交流,讓他們像見證爭議中的半山扶手梯一樣,客觀評價香港也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