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譚國偉
自1997年創立,影響千禧時代全世界教育走向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多年來成為世界各國在制訂及調整教育政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PISA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為評估15歲青少年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而每三年舉行一次的一項全球性大規模測驗。首屆PISA於2000年舉行,至2018年已舉行至第八屆。最新一屆PISA原定2021年舉行,但因新冠肺炎肆虐而延期至2022年,其結果則於2023年末出爐。
最新一屆PISA公布已有數月,香港教育界的相關討論卻未見熱烈。然當筆者細閱相關成績報告及結果,並比對其歷年概況,卻認為很有值得細味和討論之處。
PISA評比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及科學三大範疇,每屆輪流針對一個主要學科領域作詳細測試。此外,學生還需完成一份詳細問卷,回答有關個人習慣、環境、動機、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PISA自2015年開始實行全面電腦化施測,並加測「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互動式科學素養」等題目。至2018年,PISA又納入「國際力」指標,評估學生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活,是否具備足夠的工作能力。
從以上概述可見,PISA是無論從評估內容到模式俱能與時並進的一個測試,其結果有助從人力資源角度評斷全球各先進經濟體在未來的發展潛力。適逢香港近年正經歷重大蛻變,與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競爭情況轉烈,最新一屆的PISA成績,或許有助我們估量香港未來由治及興的走向。
比較東亞地區在本屆PISA表現,中國內地因疫情而沒有參與測試,而中國香港在三大評估領域所得的平均分為520.0,排名第六,不但落後於第二至五位的中國澳門、日本、中國台灣及韓國,更遠遜平均分為559.1居首位的新加坡!
回看前兩屆PISA的東亞地區成績,中國內地由2015年位居第八躍升至2018年首位,令原本居首的新加坡屈居其下。而中國香港則被中國澳門超越,由原本的第二位退至第四。今屆因中國內地退出,新加坡重居首位,中國澳門則再升一級,對比中國香港再跌兩位,當中變化實在耐人尋味。
猶記得30多年前初遊獅城,留下的是一個比香港相對落後與封閉的印象。教育方面,一齣票房大賣的電影《小孩不笨》令不少人對當時新加坡下一代的成長擔憂。然而近日故地重遊,卻驚見該地竟能在疫情後顯得一派朝氣,經濟更是少有國家完全不受疫情影響,不跌反升。和當地人攀談時更感受到他們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及自豪感,大家不但在住屋、教育、經濟及民生等各方面都很感滿意,尤其比對鄰近的馬來西亞和泰國,更很有自滿和優越。此外,新加坡人對國家施政亦十分信任和支持,令筆者對新加坡印象大改。
好奇下,筆者也找找香港與新加坡參與PISA年份的「快樂指數」作一對比。看看會否成績越好代表國家越催谷,快樂指數會低呢?卻驚見新加坡的快樂指數一直領前,以10為滿分,新加坡於2015、2018及2022的指數分別為6.739、6.262及6.587,平均是6.53(全球排第30)。而香港則為5.458、5.430及5.308,平均是5.4(全球排第86),與新加坡相距甚遠!若以此指數為準,則新加坡人整體而言可算喜悅與卓越兼得。而香港人則一直只在快樂的邊緣上徘徘徊徊!
身為優才書院校長,筆者雖喜見本校同學在最新一屆PISA測試成績優於全港乃至全新加坡的平均表現,但卻不得不指出當局必須把握當前由治及興的良機,不論從整體施政到教育規劃都要下更多工夫,令香港重振起來!
(作者為優才書院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