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上江南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落下帷幕,賴清德以40.05%的得票率贏得了選舉,59.95%的投票選民沒有投給賴清德,也就是賴清德和陳水扁(陳水扁39%的得票率)一樣,沒有得到超過50%的選民支持 ,反對的選民大於支持的選民。就像國台辦發言人所講,民進黨並不能代表島內主流民意。台灣是中國的台灣。這次選舉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改變不了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越走越親的共同願望,更阻擋不了祖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的大勢。
立法機構三黨都不能獨自提名負責人
1月13日,同步進行的113席民意代表的選舉中,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三個政黨的「立委」席位都沒有過半,都不能獨自提名立法機構負責人人選。
2月1日,這113個民意代表就要選舉台灣地區立法機構正副負責人,目前的情況是,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不能獨自掌控立法機構龍頭位置,在野的國民黨得到52個席位,加上2個無黨籍的當選人,也只有54席,離獨自掌控立法機構差3個席位,民進黨得到51個席位,距離獨自掌控立法機構差6個議席。柯文哲帶領的民眾黨得到8個席位,這8個席位成為了國民黨和民進黨都要爭取的對象。民眾黨這8個席位成為左右立法機構龍頭人選的關鍵少數。
賴清德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沒有得到超過50%的民意支持,賴清德領導的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也沒有達到過半的門檻,51席比2020年的蔡英文減少了10席(2020年民進黨61席,獨自過半),民意代表出現這個結果證明台灣民眾對於民進黨蔡英文執政8年的不滿。贏得了選舉的賴清德及民進黨,既失去了台灣主流民意,也失去了選民對民進黨民意代表的支持,雙雙創出新低。
柯文哲待價而沽 「綠白合」?「藍白合」?
柯文哲在剛剛結束的選舉中,得到369萬的選民支持,遠遠超出了此前所有民調機構對於柯文哲的預測。1月14日,柯文哲在台灣社交媒體上發布帖文:「啟動立法機構改革,落實民意的託付,是此刻的我,第一要務。」
1月15日,民眾黨召開記者會,向民進黨、國民黨有意參選立法機構負責人喊話,提出4點意見,要求進行立法機構改革,兌現以前國民黨、民進黨推出的改革承諾,並且在第一個會期內,也就是蔡英文看守任期,完成立法會聽證調查制度修法。
繼續執政的民進黨對於民眾黨提出4點要求,回應是立法機構負責人是以能否適任為考量,而不是先出考題,讓民進黨回答。第一個回合,民進黨就直接給出了一個「軟釘子」。國民黨只有趙少康以「戰鬥藍」名義發了聲明。臨時征召的趙少康選舉結束後,對外公布1月17日將回到自己的媒體人的崗位工作。
台灣地區也傳出了立法機構正副負責人的多個組合人選,包括民進黨的游錫堃和民眾黨的黃珊珊或者民眾黨自己提出正副負責人人選,目的只有一個,阻止國民黨的韓國瑜成為立法機構負責人。
繼續執政的民進黨、再次挑戰失敗的國民黨,在立法機構都沒有過半,不能獨自提出立法機構的正副負責人,都需要和柯文哲進行協商。柯文哲雖然領導人選舉失敗,但掌握關鍵少數的8個席位,能在2月1日進行的立法機構負責人的選舉中起到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筆者認為,柯文哲倒向民進黨的可能性大於倒向國民黨,從此前民眾黨放棄掉「藍白合」,獨自參選來看,民眾黨內以黃珊珊、黃國昌為代表的當選人,根子就是「深綠」的。如果以民眾黨掌握的8個席位,來和賴清德進行利益和官員位置交換,對於他們來講,就成了僅次於民進黨的第二個贏家,而倒向支持國民黨的話,除了一地雞毛外,還得罪了繼續執政4年的賴清德。因此倒向民進黨,這對於精明算計的柯文哲及民眾黨來講,是最有利的一步棋。這一點,需要兩岸各界重視和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