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去年全面復常,特區政府及商界馬不停蹄主動出擊,開拓中東、東盟市場,以及大力招商引資攬才,至接近去年年底時不少數據都顯示經濟已經止跌回穩,包括出口、PMI及境外駐公司數目。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去年亦多次外訪為港爭取商機,他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過去一年的努力已經帶來很多成果,今年除繼續維持與歐美國家的緊密商貿關係外,亦會進一步探索新的市場機會,「東歐、中亞以及非洲市場,加上其他中東國家,將是我們2024年的主要目標。」
丘應樺坦言,近年歐美國家對中國進行貿易、投資等施壓,這些行為的確也為香港帶來了不少「壓力」。但香港能將「壓力」化為「動力」,近年除努力維持與歐美業界保持緊密商貿關係之外,也四出尋求新市場機會,去年重點開拓中東及東盟市場,今年主要目標是東歐、中亞及非洲,加上其他中東國家。
他說:「作為國際貿易、智慧財產權、金融以及航運中心,香港必須在所有這些領域尋找新的機會。透過這些努力,香港可以實現更高層次和更強大的發展。這將有助於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並充分抓住大灣區提供的機會。」
「香港的投資環境一直備受期待,我們已訪問了許多東盟國家。」丘應樺亦曾前往老撾、越南和柬埔寨訪問推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則帶領訪問團前往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共簽署了13份諒解備忘錄(MOU)。「這些備忘錄帶來了很多落實成果。」丘應樺預告,投資推廣署與貿發局未來會在中亞、東亞等地設立更多的辦事處以及顧問機構,例如在埃及和土耳其成立顧問辦事處,預計能在今年內完成。
特首去年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投資推廣署和貿發局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設顧問辦事處。目前,投資推廣署初步計劃在埃及和土耳其開設顧問辦事處,加強在中東和北非等高潛力新興國家的招商引資工作。投資推廣署和貿發局會繼續研究和積極展開相關準備工作,並會按照去年施政報告指定項目指標在2024/25年度內各增設兩間顧問辦事處。每間顧問辦事處的每年開支預計約為100萬元至150萬元。
經特區政府及商界去年力擴「朋友圈」,近日多項經濟數據都顯示,香港經濟已經止跌回穩。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的去年12月份中小型企業業務狀況按月統計調查顯示,中小企業務收益的現時動向指數從2023年11月在收縮區域的44.0上升至12月的45.5,而2024年1月的業務收益展望動向指數為47.9,反映中小企的整體營商氣氛於12月略有改善。另外,香港最新的去年11月份出口按年升7.4%,連升兩個月;標普香港採購經理指數(PMI)由去年10月的48.9回升至11月的50.1,也是連續兩個月上升,並終止了之前連續4個月低於50分界線的下行期。
另一項值得稱賀的指標是境外駐港公司數目也重新回升,反映特區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努力正收穫成果,海外和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和擴充業務。政府統計處公布,截至去年底,「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重新回到了9000家水平,達9039間,為史上第二高的數字。丘應樺說,「其中大約14%是地區總部,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在整體外資投資方面,去年有超過300家外資企業來到香港,而美國的企業數字也有所增加,增加了34家,較前年增加了4間,「這顯示出香港的發展機會仍是非常強大的。」
力爭CEPA再擴容
香港與內地簽訂CEPA協議已經20年,丘應樺在專訪中讚揚CEPA對香港經濟有莫大貢獻,希望CEPA能夠繼續優化協議內容,便利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例如在服務領域開放更多機會,對專業人士如建築師、律師、醫生和會計師設立公司,以及資格互認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另亦希望放寬資本規定,方便港企及專業人士在內地發展。

他表示,CEPA的好處在於它提供了高度的開放安排,讓港企不僅在進口時享受稅收優惠,也在貿易方面取得顯著增長,帶動港企進入內地市場。自簽署CEPA以來,港企的關稅在20年內減少了97%,這使得貿易總額從1500多億元增長到4.6萬多億元,平均每年增長約6%,「這對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是一個非常有利的發展」。
他指出,許多香港中小企業都希望開拓大灣區市場。貿發局在大灣區設立了辦事處,為中小企業進入大灣區市場提供支援,協助企業了解當今大灣區的商業環境。貿發局也舉辦了多種培訓、座談會和展銷會,介紹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幫助企業與大灣區對接。商經局將繼續致力於這項工作,並希望利用「一帶一路」辦公室作為平台,吸引更多中小企業,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進入大灣區市場。內地企業也可以藉着與香港的聯繫,「走出去」走向全球。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