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麟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在周二(5日)調降中國主權評級展望後,昨日(6日)再將香港及澳門的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主要反映港澳與內地關係密切,同時確認香港和澳門長期信用評級在「Aa3」。香港特區政府昨晚發聲明,反駁穆迪下調本港評級展望,認為香港與內地不斷深化和擴大的經濟和金融聯繫不應成為調低評級的因素,相反這些聯繫才是香港長遠發展的優勢。
基於香港擁有堅實的信貸實力、財政緩衝空間和龐大的外匯儲備,使香港面對外圍環境衝擊具有充足的緩衝和抵禦能力,穆迪確認香港的長期信用評級為「Aa3」級,即第四高評級。這是穆迪基於香港的諸多優勢,確認了香港的長期信用評級較高。
在此背景下,穆迪為何要下調對香港的評級展望呢?穆迪聲稱是「香港信用狀況與內地緊密相連,以及內地發展可能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導致穆迪下調香港評級展望。這些理由是否成立?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事實證明,內地一直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今年內地經濟將穩步達到增長5%的目標,超越不少其他經濟體,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內地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30%。國家發展改革委亦就外界對中國經濟形勢的疑問再次發聲,強調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回升向好,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
事實上,近期有眾多國際組織和知名投行,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表達了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譬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中國2023年GDP增長預期從之前的5%上調至5.4%;經合組織(OECD)將預期提高到5.2%。高盛、瑞銀、摩根大通、德意志銀行等同樣上調了相關預期。就在穆迪下調對中國的評級展望的翌日,另兩大評級機構標普及惠譽均表示對中國的評級及展望維持不變。
對於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國家財政部作了有理有據、有力有節的回應。除了「失望」二字之外,通篇沒有任何帶有感情色彩的字眼。針對穆迪報告中涉及的經濟增速放緩風險、地方債務、房地產行業等問題,財政部用大量數據和事實,一一作了理性的解釋與「科普」。正如國家財政部指出,內地房地產市場下調的風險可控,地方政府債務亦有效得到控制。內地正邁向高質量發展,國家完全有能力持續深化改革、應對風險和挑戰。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而且,內地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上大力推動綠色轉型、數字經濟和創新科技發展,將持續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發展機遇。香港抓住這些機遇,不斷深化和擴大與內地的經濟和金融聯繫,不僅是香港長遠發展的優勢,而且將繼續成為支撐香港長遠經濟發展的正面推動力,讓在港營商的本地和國際企業共享發展紅利。
基於此,穆迪仍然調低內地及香港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不免令人懷疑穆迪評級背後的政治傾向性,而且這種政治傾向有跡可循。穆迪對特區的高度自治、政府和司法機構、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完善選舉制度等作出了很多不公的指責。這些指責,和西方政客抹黑香港實際情況的口脗,如出一轍。
如穆迪抹黑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的情況,聲稱香港國安法影響金融穩定。事實是,香港國安法的實施終止了2019年6月至2020年初期間發生的黑暴混亂局面和嚴重暴力事件,讓香港重回穩定發展的正軌,增強了外界對香港的信心。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在香港的境外地企業數目保持在約9000間的穩定水平,而在今年11月,香港銀行體系的存款總額達到約2萬億美元,比香港國安法實施前增長了約10%。在今年9月底,香港所管理的私募資本超過2100億美元,位居亞洲第二,僅次於內地。由此可見,香港的金融市場和銀行系統具有強大的韌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5月發布的評估報告,亦再次肯定香港作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美國商會今年4月發布的調查顯示,有73%受訪會員對香港目前的法治有信心,逾六成受訪會員指香港國安法對公司在港運作無負面影響。因此可以說,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重回發展正規,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堅韌穩固。穆迪聲稱「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影響金融穩定」,完全是政治偏見。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則指,穆迪將香港的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是無理及抹黑,是以美國為首的機構企圖透過香港,壓制內地發展。他舉例指,穆迪稱「香港經濟受內地經濟增長減弱影響」,但是國家經濟的發展亦影響世界,是否需要將全世界的評級都下調呢?
正如特區政府所指,「香港的優勢在過去經歷不少考驗後,仍然得以保持,將來亦然。」穆迪及其背後的西方政客需要醒醒了,勿讓政治傾向壓倒理性判斷!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