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慧敏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方案提到,要推動粵港澳政務服務一體化,包括推動三地居民統一身份認證、電子簽名互認,實現企業和居民高頻事項「跨境通辦」。推出7項任務,用3年打造「數字灣區」,計劃於2025年基本完成。
「方案」提出「六通一融」7項主要任務。「一融」是加快粵東粵西粵北「數字融灣」,深化對內聯系增加經濟縱深。「六通」包括數據流動帶動要素市場化,實現灣區發展「要素通」;夯實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實現灣區數字化「基座通」;以數字化賦能投資興業,實現灣區企業「商事通」。以及加快建設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新高地,帶動灣區數字「產業通」;加強三地數字化協同共治,推動灣區社會「治理通」;推動政府服務銜接融合,實現灣區居民「生活通」。「統一身份認證」是「六通」裏「生活通」的一項具體安排,即圍繞「用戶通、系統通、數據通、證照通、業務通」目標,推動三地居民實現統一「身份認證」,電子簽名互認。
有些港人擔心「統一身份認證」是否等同於「統一身份證」,如此,香港身份證會否等同於內地身份證,香港身份的價值優勢是否會受影響,筆者經過研究可以肯定的告訴讀者這完全是莫須有的擔心。眾所周知,香港身份有且只有兩種:一種是「香港居民身份證」,即香港非永居身份,另一種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即香港永居身份。香港身份有其獨特性,在香港生活薪資高、稅收低、資金出入方便、子女入讀名校更容易、免簽171個國家地區等,並且在香港2023施政報告中,也最新規定非永居買房實行辣稅「先免後交」:以前非永居買房交稅是「先交後退」,也就是先交30%稅,拿了永居再退稅。現在變成先不交稅,沒拿到永居(7年+2年緩衝期)再補交稅,而且不是補交30%,而是15%。由此看來,新政對於香港永居或是非永居在買房辣稅方面相當於無差別對待,如此這般利好,香港身份的價值自然不言而喻。而內地有其獨有的身份認證體系,區別於香港身份證系統。「數字灣區」統一身份認證後,香港、澳門和廣東省仍舊持原有身份,但卻可以直接實現線上身份互認,香港市民可以實現在內地政務系統身份認證,這樣企業和居民的高頻事項就可「跨境通辦」,故此「統一身份認證」不存在身份的變更。
事實上,香港市民可以登錄廣東政務服務網和粵省事,選擇通過香港「智方便」、澳門「一戶通」認證,順利完成身份認證,在線辦理內地政務服務。拓展跨境電子錢包、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等應用在大灣區互認互通,加快推動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和居住證在大灣區辦理,並享有與內地身份證同等便利,乃至擴大回鄉證在大灣區的應用範圍。三地居民統一身份認證,香港、廣東、澳門三地實現「一碼通關」、「一碼暢行」。
「一碼通關」是大家最關注的出入境通關。實現統一身份認證後,三地數據共享,三地居民出入境通關查驗系統加快融合,可以簡化通關程序,「智方便」可直接登入「粵省事」享便捷服務,在大灣區高效辦理更多跨境服務,助力「數字灣區」的發展。實現一碼過關,來往香港內地也可以直接使用香港出入境自助「e-道服務」,協調國家有關部門推動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等實現港澳居民高頻事項全流程電子化辦理。
依託「灣事通平台」。這個綜合服務平台包含交通、支付、求職、養老、教育等70多個服務事項,通過這個平台預約辦理出入境,預定三地酒店、餐廳、購買深港酒店、跨境巴士和輪渡等跨境車票,還可以掛號看病,內地人可以用它掃碼搭乘香港城區的地鐵、巴士、天星小輪等,香港人也能一碼暢行大灣區,目前平台已經在支付寶和微信上線。未來身份互認後會不會不再需要通行證,一碼通關後是否還要簽注,居民是否能享有其他兩地的社會福利等疑問,也會隨着灣區各級政府對港澳居民的大力支持而解決,未來港澳居民在灣區所能享受到的權益將會越來越多,港澳身份的含金量也會越來越高。
香港憑藉「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成為兼具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的城市。香港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地位,支持多邊貿易體制,資金人才自由流通。在法治的堅實保障下,香港社會為個人、投資者、企業家提供安全穩定快捷的營商環境和生活環境。《「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推出首批超過100項「跨境通辦」政務服務,不僅涉及了人才、科技、物流、商業等多個領域,在養老服務、稅務申報、車牌及其他證照辦理、企業經營、就業創業方面也推進數字化對接。未來發揮數字政府「大平台、大數據、大服務、大治理、大協同」,粵港澳的聯繫會越來越密切,三地居民生活往來也會更加方便。時代的車輪浩浩蕩蕩,透過「數字灣區」建設,趁低水位早日布局,順勢而為,帶動大灣區數字化發展紅利,贏在大灣區是大勢所趨,「數字灣區」建設勢不可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