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麟
香港加快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有部分論調稱香港的國際化特色將被削弱。事實恰恰相反,在這個過程中,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和彰顯。
在昨日舉行的「香港財經論壇2023」上,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憑藉「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成為兼具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的城市。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在致辭時強調,堅持國際化特色,發揮國際化優勢,善用國際化平台,這是香港由治及興的必由之路,也是香港服務國家的優勢所在。
香港從一個小漁村蛻變為國際化大都會,背後的成功密碼就是堅持國際化特色。鄭雁雄總結了香港五個無與倫比的優勢,包括「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無與倫比,「三大中心」的傳統優勢無與倫比,雙向開放的區位優勢無與倫比,名校匯聚的創科優勢無與倫比,多元融合的文化優勢無與倫比。香港既是中國與世界聯繫的橋樑紐帶,也是世界注目中國、進入中國的窗口和門戶,國際化特色是香港的閃亮標識。
正是在中央支持、基本法保障下,香港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地位,可以「中國香港」的身份參加國際組織和貿易協定,在國際經濟舞台佔據重要席位。這是內地所有城市和其他國家的城市無可比擬的特色。本月初召開的香港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吸引了300多位來自全球160家頂尖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來港參加,就是國際社會對香港國際化特色投下的信任票、信心票。
香港是全球最開放和便利營商的地方之一,匯聚來自內地和海外近9000家公司。總結來說,往來無障礙、文化無隔閡、財富通四海,這種國際化特色是香港最鮮明的標識,令香港成為全球唯一融合國際優勢與中國優勢的經濟體。在菲沙研究所發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3年度報告》中,香港繼續位居全球前列,排名全球第二。五個評估大項中,香港在「國際貿易自由」這一項繼續位列首位。
香港的營商環境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超過1400家跨國公司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今年年初,香港貿發局向在港日資企業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六成駐港日企有意取道香港拓展RCEP市場。舉例來說,亞洲首隻沙特阿拉伯ETF(Exchange Traded Funds,交易所買賣基金)明天(29日)將在港交所掛牌,這隻ETF的資產規模為全球同類產品中最大,可說是「一帶一路」金融聯通的實際範例。該ETF產品涉及當地市值最大的50多隻股票,包括石油巨企沙特阿美等代表性公司。投資者可以用港元或人民幣直接在香港市場,透過ETF交易沙特股市指數成份股。李家超形容,這類合作足以證明,香港是全球資金融通的重要增值平台。
就在上周五,英國生物製藥企業阿斯利康(AstraZeneca)宣布將在香港成立研發中心及香港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王磊表示,選擇香港是因為香港有世界級的醫療人才及專家,且營商環境自由開放、稅收條件相當優惠,是中國「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橋頭堡,集團亦因此決定選擇在香港落戶,會用好香港優勢,連接阿斯利康全球的研發需求。
資本是最誠實的,哪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好、值得去投資,資本就到哪裏去,人才就到哪裏去。本屆政府上任以來,積極推出了「搶人才」、「搶企業」的政策措施,全力吸引重點企業、世界各地頂尖人才和國際資金來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超過18萬宗申請,至今已經有7萬多名海內外人才落地香港,充分證明香港對全球優秀人才的超強吸引力。
搶人才、搶企業,更加擦亮了香港的國際化招牌。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顯示,香港的整體評分顯著上升,而且在營商環境、人力資本、金融業發展水平,以及聲譽和綜合等四方面的排名上升至全球第四。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香港與國際高度接軌的商業、法治、專業服務體系,無疑是獨一無二的優勢。在當前逆全球化趨勢抬頭、一些國家對香港「去功能化」的挑戰下,香港更要始終高舉開放的大旗,發揮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同國際經貿規則順暢銜接的優勢,為國家制度型開放當好轉換器,以更高水平的開放破除「脫鈎斷鏈」的圖謀。
隨着國家持續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全速實現高質量發展,加上世界經濟重心東移,內地與區內眾多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將繼續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和商機來源,香港亦必繼續受惠於此大趨勢,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所帶來的歷史機遇。在此過程中,香港更要緊抓歷史機遇,堅持國際化特色,發揮國際化優勢,善用國際化平台,助力實現由治及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