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飛
在立法會11月15日的大會,就着「推動文化、體育和旅遊深度融合,振興旅遊業」議員議案的辯論,筆者提出香港應該引入內地的「研學旅遊」模式,增加香港旅遊業的多元化程度和引入新的客源,同時也有利於推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先介紹一個香港人較少聽聞的內地術語:研學和研學旅遊,意即把旅遊項目、文化教育結合在一起。香港稱之為「境外交流考察」,包括「回內地交流考察」和「海外遊學團」。
2016年11月,國家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要求各地採取有力措施,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從此,研學旅遊這種結合旅遊和文化教育的新旅遊新教育方式應運而生。
2017年國家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要以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國防科工、自然生態等五大板塊為主題,為在校中小學生在全國各省市打造研學旅遊的內容、路線和建設愛國教育基地或者營地。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在2019年我國研學旅行市場規模約為164億元,主要參與研學旅行業務的企業有7300多家。雖然在三年疫情期間,研學旅遊有所收縮,但疫情一退卻,全國恢復正常運作,從教育部到文體旅遊部,再到各省市的各自規劃營造的五大板塊研學旅遊基地,均重新啟動。各省市的中小學和擁有研學旅遊牌照資格的舉辦機構,也紛紛活躍起來,追回三年疫情所失去的學生出行學習的時間。
內地開創出一種結合旅遊和研學教育的新旅遊模式,沒有理由香港旅遊會落後於人,沒有理由不在這方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這個城市,無論懷舊街道,抑或現代建築;無論自然風光,抑或人文景點,對於內地同胞來說,從來都有吸引力。甚至有大量有待宣傳和整理的紅色景點和革命遺蹟,不止有眾所周知的辛亥革命名人遺蹟,更有軒尼詩道的八路軍辦事處,奶路臣街的越南共產黨成立點等等。去年「省港大罷工」迎來了百年慶典,對於內地師生來說,更多只知道省,未必知道港,只是知道省城廣州沙面的反英抗殖,卻未必知道這場現代史上重要運動的起源其實是在香港。我們的抗日紀念館,一樣可以成為內地師生來港的研學和愛國教育基地。我們的警察博物館、懲教博物館、大館,都是好好的研學旅遊資源,推廣「一國兩制」教育,讓更多內地同學認識「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的特色。甚至立法會綜合大樓,每天接待的參觀訪客,又豈止本港學生,遠到新疆的少數民族師生,我們一樣接待過。
香港的好鄰居,隔壁的澳門特區,在2023年7月19日正式啟動「教育之城·研學之旅」,面向各地的青年學生及其家長,包括科普研學體驗活動、短期培訓課程及專業資格認證考試、青年學生交流活動,以及愛國文旅教育專題路線,內容非常豐富多樣,同時把高等院校、酒店、餐飲、旅行社都充分動員起來。順帶一句,不是只有香港才推教育國際化的。
因此,香港特區至少在三方面可以開拓這種研學旅遊模式:
一是與中央有關部門積極商討,讓香港特區可以加入到內地學校進行研學旅遊的地區名單中去,使內地學校可以赴港進行研學活動。香港籌辦中的抗日博物館,以及愛國教育支援中心,一樣可以申請成為愛國教育基地。
二是與現有的締結姊妹學校計劃結合起來,目前香港中小學和幼稚園基本上都與內地不同省市的中小幼學校締結了姊妹學校合作關係,但更多的是香港學校師生前往內地考察,少有對口的內地姊妹學校來港考察,背後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赴港的旅遊成本相對較高。但這不等於內地學校普遍負擔不了來港考察交流活動,完全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香港方面推動相對條件較好的內地姊妹學校來港進行研學活動,既有利於讓內地師生更進一步了解香港,加深兩地師生之間的實質性互動交流,同時也為香港旅遊業和相關產業開拓新的客源。
三是需要特區政府駐內地經貿辦做好宣傳工作,正如內地各地方的文體旅遊部門不是被動等待外地學校師生來當地進行研學活動,而是出動出擊,積極向外地宣傳當地的研學特色。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教育提升,應該成為香港從教育和文體旅兩個方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又有利自身的一項新猷!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教聯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