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新聞報道】本港今年至今錄得37宗學生自殺身亡個案,引起社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及發展的重視。惟鮮有人知的是,除了學業壓力、校園人際關係等因素,家庭關係也極大程度上影響着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意味着,當孩子出現多動症、行為失控、焦慮、抑鬱以致自殘、自殺等問題時,病因或許出自其家庭。家庭治療近年逐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為精神病患者提供用藥以外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案。
何為家庭治療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深遠,惟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家醜不外揚」,加之有人更是對精神健康問題持有諱疾忌醫的心態,令家暴、離婚等個案在近年激增,並衍生出家庭悲劇和人倫慘案。家庭治療專業認為,個人情緒及行為會受家庭中的互動模式所影響,當家庭中出現不良的互動模式,長期會對家人造成精神影響。因此,家庭治療可以滿足香港社會的需要,維持個人精神健康之餘,亦能有助重建和諧家庭生活。

羅范椒芬指,家庭關係不好會對小朋友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從而衍生病症,要提升社會對精神病病因的理解,從而了解家庭治療也可以是精神病者的出路。從家庭關係入手,能與精神科醫生的治療相輔相成。
沙漠中的「綠洲」
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早前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成立「家庭治療中心」,致力於修復家庭關係的平台。「家庭治療中心」位於中環砵典乍街4號,成為香港混凝土森林中的一片「綠洲」,致力於強化家庭功能。
家庭健康,孩子才會身心健康。亞洲家庭治療學院臨床總監李維榕博士指,人是活在關係中的動物,人的心理困擾也大部分與人際關係有關。家庭治療的工作就是面對、處理和拆解親屬關係的牽制與糾葛。
當小朋友出現問題時,需要進行病情與家庭是否有關係的相關評估。若有證據證明與家庭有關係,即可從家庭入手。針對偵測無法靠意識控制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system)的活動,進行生物反饋(biofeedback),例如根據人體在遇到危機感時身體會出現的心跳、皮膚溫度和出汗等反應,獲得身體信息。同樣,通過父母聊天讓小朋友旁聽,檢查其身體反應,當小朋友擔心父母關係時,身體會出現反應,而根據波動出現的時間點,可了解家庭中存在的不良互動模式,再由此推算出小朋友感到焦慮緊張或不安的原因。
「不要吵架!求求你們」
學生小A成績差及想自殺,但事實上生病的是小A的家庭。小A媽媽表示,夫妻矛盾已經到差不多要離婚的程度,爸爸亦用「冇眼睇」來形容這段關係。小A在學校考試中交白卷,坦言要照顧家庭又要做功課,很累,但認為家庭重要過學習,可是在面對家庭矛盾不知該先幫誰。

李維榕指,參考多宗個案,孩子大多是談及父母或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甚少提及自身學業或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強調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很大。這其中,父母能改變最好,改變不到也沒有辦法,小朋友選擇脫離家庭糾纏也是一種成功。當然,家庭關係並非一人造成,每個人都需要改變。
家庭影響精神健康 盼及早治療
人是獨立的個體,惟每個人都生活在關係中。今年青少年自殺情況格外嚴重,李維榕認為,矛盾是「困獸鬥」,「矛盾是不會走的」,很多事情經過積累,各個家庭都有問題,但在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所出現的不安定情況,令小朋友缺乏安全感。
羅范椒芬表示,精神健康不能只歸咎於一個原因,希望大家意識到小朋友除了功課、淘氣以外,也有必要將家庭原因考慮在內。父母和小朋友實際上是互相依賴,但父母通常意識不到其行為對小朋友的影響,且實際上小朋友的言行很成熟,希望家長明白他們的表達方式都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
她指,家庭治療沒有方程式,經驗和技巧十分重要,希望引起社會關注和警惕,有需要人士請進行適切和及早治療。
(點新聞記者李九歌報道)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