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久慧
據政府統計處推算,到2046年全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佔總人口的比例將上升至36%。妥善應用科技,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非常關鍵。
細看立法會數據,2012至2022年的十年間,長者使用互聯網的百分比,從2012年的13%,飆升到2022年的81.8%,較明顯的增幅出現在疫情期間的2020至2022年,從65.9%上升至81.8%。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使用智能手機的長者人數也從2012年的6.9%,上升至2022年近九成。最顯著的增幅(17.7%)也是出現在疫情期間,抗疫程式例如「安心出行」的全面實施,令智能手機變得近乎每位長者人手一部。
無疑,新冠疫情加速了本港長者的數碼共融,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申領過關健康碼、預訂檢疫酒店、網絡遠程問診、轉至網上的社會服務、登記及接收消費券、註冊即時通訊軟件等,不少雖已成為歷史,卻亦成功引領長者進入數碼科技的殿堂,截至去年底,調查顯示擁有智能手機的「老友記」突破130萬人。
最近,連政府的水費單都換新裝,加上了「轉數快」二維碼,可直接用銀行手機應用程式或電子錢包,掃描水費單進行繳費,避免排隊繳費的不便。然而,擁有智能手機不代表長者全然融入互聯網數碼世界,立法會數據顯示在2022年,僅27%的長者參與網上購物,或使用流動支付及網銀處理金融交易,百分比遠低於25至34歲市民組別的93%使用率。這與網絡驗證的複雜性、提交個人資料及擔憂外洩敏感資訊等原因有關。
當然,大部分樂齡智能產品都需要有基礎科技認知,不少社福或政黨設有地區樂齡服務社及「數碼義工」,教導長者基本網絡知識,讓他們掌握數碼科技,不再當個門外漢。展望未來,只有讓長者感受到更多科技帶來的便利,才能廣泛提升他們對智能應用的興趣,特別須針對獨居長者。十八區的關愛隊可出一分力,在上門家訪時,找出無子女、少親友、僅與配偶同住、甚至獨居缺乏支援的「隱蔽長者」,不單可仿效某些社福機構為貧困弱勢長者贈送具備基本配置的智能手機,亦可邀請長者們到服務點,參加基礎科技知識班,從而解決「老友記」在使用手機時遇上的不同程度困難,同時灌輸防電騙知識,在社區層面確切地為樂齡數碼科技的普及化,盡一分力。
而邁入老齡化社會的香港,當務之急自然是如何善用科技,節省安老成本,特別是醫療成本。
公營醫療方面,醫管局不僅推出「HA Go」手機應用程式,方便長者管理預約、抽血、覆診、檢查、取藥的紀錄,一目了然,無須再擔心「覆診紙不見了」或「忘記就醫日期」等問題。「HA Go」版面簡潔清晰,字體偏大,按鍵簡單,設有多項提醒功能,適合中老年市民。近期「HA Go」更新增「藥物送遞服務」,安排將藥物送遞上門,省卻病患在醫院等取藥的時間,這對於體弱的長者,無疑是一大善舉。但現時安排是收取藥物時,病人須向派遞人員出示「HA Go」的有效二維碼以核對身份,無疑需要長者們先配備智能手機。
醫管局也開發了不少便民的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在一站式的全面資訊平台「智友站」找到,包括適合關節病人的「換骹掂」、推廣精神健康的「減壓情識」、服務糖尿病患的「糖訊通」、為造口病人而設的「造口護理通」、以及網羅全港政府資助中醫門診服務的「18區中醫診所」等等。近日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提倡跨境醫療,「病歷跟病人」,方便港人在內地就醫。一般而言,退休長者比在職港人更有時間前往大灣區治療,故此提升年長市民的數碼共融能力,絕對是大勢所趨。
近年,市面上各類醫療保健電子儀器層出不窮,智能手錶、智能體脂磅、智能血壓計等周邊智能產品均可連接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長期電子化監測血壓血糖等重要指標,優化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提升長者生活質素。隨身手機平安App、定位免走失App及智能管家等手機應用程式也可確保長者生活安康,更能預先獲知停水、停電、停電梯等家居必備資訊,「老友記」出行再無後顧之憂。
總括而言,善用智能科技,推廣樂齡數碼化,一方面能提升長者就醫及生活質素,防病養生,達致最大程度的「居家安老」;另一方面也有助節省安老人手,為整個社會人力資源調配保持最佳比例,讓人手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