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麟
三年新冠疫情之後,香港即將迎來取消口罩令後的首個冬季,但病毒其實並未遠離我們。不少專家預料,今冬明春流感及新冠病毒可能會造成雙重夾擊,社會各界需預早做好準備。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昨日舉行「應對冬季病毒高峰期」新聞發布會,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講座教授孔繁毅分析,本港夏季流感高峰期剛完結,而新冠病毒陽性比例呈上升趨勢,舉例指瑪麗醫院近兩星期新冠患者數量上升一至兩成,預計本港本月底或下月初出現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
不僅新冠患者數量上升,近期的嚴重流感個案亦有增多的趨勢。根據紀錄,本港今年1至2月只有幾宗成人出現嚴重流感個案,但9至10月,每星期都出現十宗至數十宗嚴重個案,部分還需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甚至有死亡個案,醫管局對此感到擔憂。三年疫情後,現時整體人口對流感的免疫反應水平較低,有機會增加冬季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而且世衞預料今年冬季流行的維多利亞類甲型流感H1N1病毒株,在香港屬於較新型病毒,感染後會比較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呼籲市民盡快打針預防。
除了新冠和流感病毒之外,內地近期支原體肺炎發病率上升亦值得香港警惕。據《大公報》報道,近期內地尤其是南方地區,不少醫院兒科門診都人滿為患。廣州有醫院今年門診確診支原體肺炎患者超過1200例,當中有4成需要住院。杭州亦有部分醫院兒科門診量翻了兩倍,其中三四成是支原體肺炎患兒。有家長表示,孩子感染支原體肺炎後,肺部影像出現了「白肺」情況。
內地新版流感疫苗接種技術指南亦指出,今冬明春內地可能會面臨流感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風險。今年各地的呼吸道疾病都有所上升,尤其像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體混合感染的病人不在少數。有專家表示,出現混合感染的時候,通常病情會相對重一些。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最近甲流、乙流感染患兒明顯增多,每10個做流感檢查的患兒裏有三四個陽性,其中部分患兒同時感染肺炎支原體。
內地支原體肺炎發病率上升,香港亦有出現上升的趨勢。港大教授葉柏強上月底表示,現時本港每月錄得約100宗因肺炎支原體感染入院個案,雖然暫未到2016年或2019年的高峰期,但近月公立醫院及私家醫院的兒科病房十分爆滿,原因正是近月有多種病毒夾擊,當中包括肺炎支原體感染。
新冠、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等等,在症狀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如果分辨不清就很難對症下藥。流感是由病毒所致,而肺炎支原體感染由名為肺炎支原體的細菌所引起的傳染病,在全年任何時間皆會發生,兩者用藥完全不同,更需要對症下藥。需要提醒的是,可引致嚴重肺炎和併發症、甚至死亡的肺炎支原體感染,目前並無預防疫苗,市民更加不能忽視,要注意做好個人衞生。
對這波感染高峰來說,預防重於治療。政府專家早前多次提醒,接種流感疫苗可大大減低因感染流感引致死亡或重症的風險。醫管局亦分階段為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流感疫苗。打流感針後約需兩星期後才有抗體,市民應把握時間,在10月至11月的「黃金時間」內盡快接種流感針。
除了打流感針之外,做好日常防護不可或缺。雖然不再強制戴口罩,但疫情三年已讓市民學會在什麼時候應該戴口罩,政府亦可以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醒市民尤其是中小學生和小朋友,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風不好的公共場所,必要時戴好口罩。
此外,部分高風險人士對自身認識不足的問題亦需要正視。研究顯示,本港逾1100名受訪的高風險人士中,7成人不自知屬新冠高風險族群。在逾1600名曾經或懷疑曾感染新冠病毒的香港受訪者中,四成六人並未求醫,主要因為不擔心症狀嚴重;四成二受訪者表示,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只會在病情嚴重時,才會接受處方治療。調查結果反映港人對高危因素認知不足,部分人士對處方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認知不足。社會各界需要正視這個問題,提醒高危人士在出現病徵時盡早求醫,把握黃金治療期。特別是幼童、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應同時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加強個人防護,減低一旦感染後的死亡和重症風險。
希望有了新冠疫情的應對經驗後,我們能更從容地應對冬春季節的傳染病流行風險!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