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點睇舞台 | 《香港鬼喜劇》:「鬼故」、「喜劇」與一場香港CityWalk

《香港鬼喜劇》海報。(官網圖片)

文/沐晚

西貢結界、大埔猛鬼橋、中大辮子姑娘、彩虹站鬼門關⋯⋯所謂「香港十八區,區區有鬼故」,在香港生活久了,便多少對這裏的「都市傳說」有所耳聞。最近,由進念·二十面體劇團製作、編劇及導演胡恩威操刀的《香港鬼喜劇》正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作品一次過將十八區搞鬼傳聞搬上舞台。

全劇由焦媛作為線索人物,將全港十八區與傳說中的十八層地獄「巧妙聯結」,層層遞進帶出每個地區的「都市傳說」。此外,進念更充分發揮其在舞台科技使用方面的優勢,將香港十八區的街景配合到焦媛的講述,讓觀眾在觀演時,能夠彷彿體驗了一次足不出戶的CityWalk。有趣的是,當你從演員口中聽到生活中熟悉不過的地名和路線,便很想有機會沿着鬼導遊焦媛的路線去親自體驗。我想,這也算另一種意義上,打破戲劇與現實的界限。

事實上,這種圍繞一個主題、以片段串聯的方式結構作品的創作模式,對胡恩威來說可算駕輕就熟。其兩年前推出的《香港生死書》就曾在一部作品中囊括26個關於生死的片段,讓口味不同的觀眾各取所需。彼時胡恩威就曾說,現代人習慣要「多」,你給得少了也不可以。

今次胡恩威將這種「多」的呈現聚焦於焦媛這一個主體。九十分鐘的舞台呈現中,焦媛一人分飾多個角色,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角色、妝容的切換,扮人又扮鬼,要演要唱又要跳,這對演員可謂是極大的挑戰。而謝幕時焦媛還能熱情洋溢地向觀眾打招呼,讓人不得不感嘆其功力深厚。

相較於之前《香港生死書》聚焦的生死議題,今次胡恩威在議題選擇上取「鬼故」和「喜劇」結合,更在開演前親自出聲呼籲觀眾:這是一齣喜劇,大家不妨放聲大笑。這是否意味着他的某種轉變呢?事實上,每一個「鬼故」的背後,都或多或少有着對現實的關照,而劇中間或出現的「港人北上消費」、「香港夜繽紛」的元素,則體現着當下的時代刻痕。

走出劇場,筆者一方面擔憂這樣一部作品也許無法在未來反覆上演,因為時移世易,其中那些「很當下」的元素便難以引發共鳴。但另一方面,它存在過,並有人願意不斷從「關照當下」的視角去創作,便已經足夠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點睇舞台 | 《香港鬼喜劇》:「鬼故」、「喜劇」與一場香港CityWalk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