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有片)城市非遺故事 | 聽蒲明華老師細說盤扣技藝

【點新聞報道】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您了解多少?如今內地多個省市已將「盤扣」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香港,盤扣也叫花紐,是旗袍等漢服上造型呈現傳統花樣的扣子。盤扣的載體是旗袍,旗袍之美,點睛之筆在盤扣,「盤」是裝飾,「扣」是功能。作為古老中國結的一種,這種結合盤、縫、包、纏等多種工藝,集配色、拼接等多種技巧於一身的小小扣子,成為華夏文化傳統符號。點新聞走進香港市井深處,探訪了身懷盤口絕技的前輩設計師蒲明華,和她的弟子、獨立設計師余嫿。

盤扣技藝傳承教師蒲明華與設計師學生余嫿。(點新聞記者攝)

裁剪、刮漿、開條、扣條、燙條、整條、設計、整形、封口……盤扣製作的各個環節都要在靜心的狀態才能操作。盤扣起源於結繩記事(文字發明前,上古的中原地區及秘魯印地安人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但到明朝時才真正作為扣子在衣服上使用。隨着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節奏的改變,盤扣同其他傳統技藝一樣,慢慢被人們忽視、遺忘,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盤扣這個詞既新鮮又很陌生。

盤扣是旗袍的點睛之筆。(資料圖)

小小盤扣,盤出一世情緣。蒲明華與盤扣的結緣要追溯到半個世紀以前。上世紀60年代,年僅13歲的蒲明華已經拜了師父,與裁縫出身的父親踡在佐敦一間小店。父親做長衫,她做盤扣。到了80年代,自己的師父移民國外後,蒲明華接替了師父在服裝公司的職位。如今,除了偶爾接一些盤扣業務外,蒲明華主要作為香港各院校或是各工作坊着力聘請的教師,出任盤扣教學工作。她的作品被香港歷史博館收藏,本人曾去台灣的博物館交流。偶爾在香港公園的政府活動上,可以看到蒲明華進行盤扣製作的藝術展演。

在採訪現場,蒲明華即興製作了兩枚盤扣送給記者。在半成品材料「銅線布條」已具備的情況下,蒲明華用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一枚較為精緻的盤扣。這樣的盤扣她一天可以做到20多個。從一生的維度來看,蒲明華精研50種盤扣的花型,包括細花、大花、單色、雙色、塞芯等不同款式。

蒲明華所精研的部分盤扣造型。(點新聞記者攝)

余嫿說,盤口蘊含很多生活美學。舊時代的女性生活較閒散,會花心思根據場合,選擇不同布料和顏色的盤扣,綴在不同款式的服裝上,表達不同的衣飾語言。立領配盤扣,氤氳着張愛玲時代的蘊藉和典雅;低領配盤扣,洋溢着90年代都市女性的浪漫和嬌俏;短坎長裙中間密密地綴一排平行盤扣,於端麗之中見美感;斜襟短衫綴上幾對似花非花的纏絲盤扣,於古雅之中見清純。從寓意來講,盤扣還有招福納祥、傳情達意之義。其中,蝴蝶盤扣寓意比翼雙飛,四合如意寓意萬事吉祥,寶相花寓意平安富貴……

獨立設計師余嫿在旗袍設計精巧盤扣。(受訪者供圖)

至於為何會將盤扣技藝從旗袍上剝離出來,作為一門獨立的非遺技藝來強調,記者了解到:盤扣由於是採用銅絲固定、刮漿熨燙而來,因此水洗後容易變形,滿足不了現代人對於服飾日常清潔的要求,那麼這種極富觀賞性的技藝,想要傳承下去,就必須藉助新的形式與載體。當下,盤扣除了可以用於旗袍裝飾,還具備收藏價值,或是在手鏈、耳環等配飾上作為點綴。

蒲明華介紹,從派別上看,盤扣分為「海派」和「廣東派」。如今,北京、上海、浙江、安陽等多地省市陸續將盤扣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香港尚未認證盤扣的非遺屬性,儘管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已經被納入本港非遺名錄。總體而言,香港對盤扣文化價值的關注度不及內地,蒲明華期望政府為盤扣爭取更大的保育空間。她曾經以盤扣工藝申請過香港某項藝術基金,卻遭拒絕。好在目前特區政府已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教育計劃」,只要申請非遺資助,就可開辦工作坊吸引市民免費學習,蒲明華已在學生的幫助下成功申請到了項目資金。

蒲明華說,如今香港技藝精湛的旗袍師傅「用十個手指都數得到」,盤扣師傅更加稀少,「趁師傅有的教,應當承傳下去」。余嫿建議,政府可以將這項500多年製作工藝,當做珍貴的文化資料,利用影像保留下來。無論日後是否有創新,傳承都當是第一步。盤扣的製作可以被機器替代嗎,記者問。蒲明華說,這項經中華民族長期實踐與生活積累所形成的傳統民間手工藝,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人工之巧。

蒲明華老師現場製作盤扣,贈予點新聞記者。(點新聞記者攝)

一天的時間有多長,可能僅僅在手藝人的指尖交錯之中。方寸間的一枚盤扣,於光陰流轉中浮浮沉沉,用其包羅萬象之美,點綴着華夏民族文雅而閑靜的時光。

點擊查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點新聞記者周傾芫報道,視頻由記者詹鑫處理)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有片)城市非遺故事 | 聽蒲明華老師細說盤扣技藝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