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來論|帶動夜經濟 從國際盛事及旅客入手

文/周浩鼎

最近,社會皆熱烈討論有關香港發展「夜經濟」的需要,及其推動方式。筆者認為,香港推動夜經濟,首先應該從吸引內地及國際旅客來港入手。雖然香港在疫情後已全面復常,然而入境旅客的數字較疫情前依然為低,未能恢復疫情前的水平。其實,來港旅客人次未恢復,也是夜經濟疲弱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旅發局數據,如果我們透過2023年的第一、第二季度入境旅客數字,跟2017年同期作比較,便能知道其差距之大。

2023年第一及第二季度(1-6月份)訪港旅客人次(按市場計):內地約1000萬人次;美國約20.9萬人次;泰國約18萬人次;印尼約94000人次。2017年第一及第二季度(1-6月份)訪港旅客人次(按市場計):內地約2089萬人次;美國約60萬人次;泰國約29萬人次;印尼約24.8萬人次。

很明顯,我們的入境旅客數字,的確和疫情前,還差一段相當的距離。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獨特優勢,必須好好發揮。

香港一直不缺乏大型的國際盛事,關鍵在於重點及策略性宣傳。我們要進一步有策略地把不同的國際盛事串聯起來,有助吸引更多類別的旅客消費。大家還記得去年11月,當時香港仍未完全復常,但特區政府就把三項國際盛事,安排在一個星期之內,連貫性地進行。正是國際金融論壇,香港法律周,及七人欖球賽。這完全做到讓外來訪客,既能工作會議,也能在港享受幾天娛樂消費,大大增加了當時訪港的吸引力,這個策略性安排,口碑相當不錯。

據筆者了解,今年年底將會舉辦的國際金融論壇、香港海運周,以及FIBA3x3等盛事,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安排在同一時段連貫性地舉行,這樣有助向國際社會作出重點宣傳的同時,不少商務旅客因其盛事活動的吸引力,間接增加了相關旅客在港期間,進行消遣娛樂、消費的誘因。

香港可以透過作為大都會的角色,透過舉辦國際盛事以吸引內地及國際旅客來港,當中包括具分量的國際巨星,在港舉行演唱會。

而在一些遠離民居的海濱長廊地帶舉辦大型嘉年華活動,例如美食節、啤酒節等,配合盛事活動的宣傳攻勢,繼而重新帶動本地市民進行夜間消費的習慣。

中環的海濱長廊,過去亦有舉辦大型活動的經驗,並且辦得相當熱鬧,現時只須加強並配合國際盛事的舉辦宣傳,肯定可以帶旺本地夜經濟。

激活整個夜經濟的消費市道,先從國際盛事帶動,政府再利用好民間力量,民間進行嘉年華等活動時,盡量拆牆鬆綁,筆者相信依然可以做到效果。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主席)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來論|帶動夜經濟 從國際盛事及旅客入手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