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淑操
教育局本月12日向全港小學發出通函,指示學校需按2022年發布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建議,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多元策略」、「互相配合」、「課堂內外」、「全校參與」的六個方式,配合更新的學習宗旨及課程重點,為學生提供多元、適切和有意義的學習經歷,拓寬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視野,達至豐富完整的學習經歷。
新學年開始,不同學習階段學生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轉變及挑戰,他們都可能有機會出現焦慮情緒,這都是他們的成長關卡。學校可從在社交心理及學習銜接兩個方面,幫助學生適應新學年。無可否認,學校營造關愛校園、善用校本評估和課業,以及加強家校合作,從來都是完善整體課程規劃,提供豐富的學習經歷的關鍵。
有研究指出學生與學校有良好的關係,能有效維持精神健康,抗逆力得到加強,從而減低參加損害健康的高危活動,對學業也有正面的影響。因此,學校為了營造關愛校園,必須加強與不同持份者的充分溝通,透過「全校參與」的師生互動聯繫,建立雙方互信,培養對學校的歸屬感。學校是良好品德的育苗基地,價值觀更是學習的催化劑,發展「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框架能讓學生學習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不同的處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迎向挑戰。
此外,我們必須釐清評估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奠定學會學習的基礎,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無論是學校或是家長都不要過分着重評估的短期結果,而忽略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過程和經歷。更重要的是單一評估方式既不合時宜,又不能反映學生的學習進程。校方是有責任按校情及學生學習特色,定期檢視調整評估政策和課業內容,透過多元適量評估模式及學習任務,輔助學生建構知識、改善學習,激發思考,從而建立正向的學習氛圍。
一直以來,家長都是學校重要的同行者,他們對學校推動課程發展及促進學生學習,具正面影響及積極作用,有利於校政的實施及推行。因此,學校可善用教育局所提供20萬元的一筆過「家長教育津貼」這契機,根據《家長教育課程架構(小學)》的框架,有系統地發展家長教育課程或活動,讓家長認識孩子的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亦能從中加強家校溝通。此外,學校除了靈活運用資源外,亦可透過不同的媒體,如教育局的「家長智Net」、「校園·好精神」及「陪我講 Shall We Talk」的教育資訊網站,以「多元策略」及「互相配合」的方式推行家長教育。
踏入新學年,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期望學校、教師及家長加強溝通,群策群力,為培育學生的全人發展,創造有利的學習空間,達致身心均衡發展而攜手努力,以築牢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教師專業發展部總監)
註:本文為獨家刊發,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觀點僅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