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琳
開學在即,受教師流失影響,部分學校依然出現人手荒的問題。根據其中一個招聘網站8月刊登的教育招聘廣告及教育局網頁上周刊登的官校「非公務員教學職位空缺」顯示,超過100間中小學仍招聘人手,占整體學校一成。當中近一半招聘全職教師,教席空缺以中英文科較多。近年教師流失及「音樂椅」效應較為明顯。
其實,教師月薪起薪點已逾3.4萬,比一般大學畢業生1.9萬的薪酬高近一倍,明顯具吸引力。但是近來年輕人不想受僱於單一工作,「斜杠青年」,「自由職業者」成為年輕人新標籤。應對教師人手不足的情況,學校有什麼應對方案,筆者參考不同學校做法,總結以下建議。
聘用准用教師 增加教師多元化
1997年特首施政報告指出:「新入職教師將來應具備專業培訓和學位資格」,列明加快實施教師隊伍「全學位,全受訓」的政策目標。經過二十年努力,政府終於2019/20學年於公營中小學一次過把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進一步提升教師專業地位,挽留和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專業。政府亦努力運用薪酬差異鼓勵教師接受教師專業培訓,提升教師專業化。
根據《教育條例》第42條規定,任何人士如在學校任教,必須為檢定教員(RT)或准用教員(PT)。前者必須已接受師訓,例如取得教育學士或教師教育文憑。後者通常未接受師訓,需由受僱學校代為申請成為准用教員。根據2023年教師薪酬表,准用教師起薪點為15點(即$34,060),薪酬最多升到20點關限。而已受師訓的檢定教師起薪點會加2點,為17點(即$37,585),並不設關限。以中學學位教師為例,薪酬頂點可至33點(即$79,135)。然而,在教師荒的情況之下,不少學校需要先聘用准用教員,以解燃眉之急。准用教師多為年資較輕的大學畢業生,缺乏教學經驗,他們在課室獨自管理學生秩序,可能會感到較為吃力。學校可建立有效新老師培訓及師徒制,幫助新老師適應教學工作。學校亦應鼓勵准用教師在條件許可下修讀教育文憑課程,學習教學及課室管理技巧。
善用網上學習資源 培養自主學習
由於現時整體學生人數有下降趨勢,政府不敢貿然增加教育文憑學額,以防幾年後隨時引伸教師過剩的問題。因此短期內教師人手不足問題仍未能解決。由於人手短缺,部分學校原本按能力分組的安排將會變成原班上課,未能照顧學習多樣性。學校可以善用網上平台和資源,推動自主學習,按能力分配任務和功課,從學習材料和任務難度上照顧到學生的學習差異。疫情之後,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已經成為常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已經適應運用網上資源學習。教師可以將自學材料放在網上平台,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上可以運用多媒體任務及小組活動,檢驗學生預習成果和強化重要知識點,課後亦可以因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程度,安排不同類型和難度的習作以鞏固學習。混合式課堂照顧到學習多樣性,起到拔尖補底的效果。學校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終身學習的理念,強化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也應積極配合,創造網上學習環境,抱持積極態度,與學校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招收大學教育學系實習生 發揮准教師潛能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教育大學和都會大學都有教育學士課程,每年都有大量教育學系實習生需要到各中小學實習,實踐教育方法,適應教學環境,積累教學經驗。各中小學可以善用實習生的無限創意和熱情,除分擔教師的教學工作外,亦可以協助課堂以外的工作,例如課外活動及補課等,讓這批准教師發揮所長。例如,有中學每年接受六位教育大學英文系實習生。實習生不僅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幫中六學生練習口語,更可以傳授自己應考HKDSE時的學習方法和心得,與學生建立了解。實習生亦負責學校英語周活動,從策劃到實踐,讓實習生積累豐富教學以外的經驗。善用准教師,不僅可以分擔教師整體工作量,亦創造空間讓年輕人發揮潛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強國任重道遠。我們要增加教師多元化,發揮准教師潛能,培養自主學習,推動香港教育發展。
(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學生事務部總監)
註:本文為獨家刊發,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觀點僅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