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 |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每日點新聞 點解香港事
下載APP
標籤

品評四方|香港特區是否需要有「發改委」?

文/關品方

最近筆者參加圓桌會議,一批關心香港前途的有心人,檢討香港特區的現狀,展望香港特區的未來。

如今黑暴動亂基本上平息,利劍堅盾先後確立,國安法實施於前,選舉法完善於後。香港特區當前的狀況是,新的局面帶出新的問題。

回顧過去,前瞻未來。有意見認為,香港特區的一國兩制,最重要是能夠維持三個自由和五個「獨立」。所謂三個自由就是資金進出自由,人員往來自由,資訊傳遞自由。所謂五個「獨立」,包括獨立關稅制度,獨立司法制度,獨立財政及稅收制度,獨立貨幣制度以及獨立進出口及邊境管制制度。筆者對此並無異議,相當贊同。「一國」是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特區的指導及引領。「一國」是前提,這方面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持不同意見。「兩制」源自「一國」,而不是以「兩制」企圖削弱「一國」甚至否定「一國」。這方面現在也應該沒有什麼異議。「兩制」的關鍵,從回歸初期的「河水不犯井水」,認為可各自堅持彼此的特色,「互不干預」,到如今應該理解為兩制的互動共融和良性互通,是對「兩制」認識的範式轉移,方向正確。具體而言,就是「兩制」的實踐要在堅持上述三個自由和五個「獨立」的前提下,香港特區要融合到大灣區,融合到國家的發展大局。

筆者一貫認為,「兩制」是動態的安排,「兩制」應互相學習。香港的經濟制度(所謂積極不干預)應該有所收斂,資本不可過於縱容,市場不可過分自由。經濟制度上,香港應該引進較多的社會主義因素,克服兩極分化和貧富懸殊。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是社會制度上擇優捨劣,取社會主義之長,補資本主義之短。「一國兩制」的精髓是動態的,香港特區的各種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及時優化改良改善,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

回顧過去五十年,曾幾何時,港人對美西方的一套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採取仰視的角度欣賞及模仿,有條件的都希望能夠到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或新西蘭留學,工作,體驗,旅遊甚至移民。美國人經常放在口邊的God Bless America(上帝眷顧阿美利加,或天估美國),我們直覺認同,以為是理所當然。我們考慮問題時,習慣了從美西方的角度出發。筆者年少時和許多港人一樣,不自覺地有自愧不如的想法,承認有不足之餘,低估了自己。

如今時移世易,隨着中國的經濟發展及和平崛起,改革開放取得優異成績,社會主義制度的紅利突顯,大多數港人經過回歸25年之後的起伏跌宕和曲折迂迴,現在才逐漸懂得怎樣平視美西方。事實上香港在很多方面並不比任何其他地區差劣。但這並不表示香港可以固步自封,不思改進。

筆者經常在搭的士時喜歡和司機閒聊香港的好壞。最普遍的反應是認為香港有充分的自由,最值得留戀和珍惜。儘管的士司機處身於社會的基層備受剝削和壓迫,但他們中間大都是真心實意愛香港的一群,認為香港有安全有法治,有秩序有自由,尤其是歷經黑暴動亂之後,愛港之情更清晰。我們看美國一些城市的快閃搶劫,毒品猖獗和槍枝氾濫,令人惶然不能心安。另一方面,的士司機對貧富懸殊最感不滿,認為香港社會欠公允,政府施政缺乏適度的社會主義元素,對大多數基層民眾的合理福利提供不足,有照顧不周被忽視的感覺。極端資本主義制度有其極不可取之處,於是出現利益階層日益固化的現象。不諱言這是香港特區出現所有問題的根本徵結。凡事金錢話事,特權利益輸送,規則欠缺公允。

那麼,究竟香港特區政府施政最被人詬病的是什麼?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香港沒有執政黨,沒有一個有鮮明執政目標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政治領導集體。儘管已經改善選舉制度及重視國家安全,為什麼特區政府好像仍然踟躕不前,無法突破?過去一年多,新的一屆特區政府似乎已經竭盡所能,做了不少工作,取得的某些成績有目共睹;但施政權力並不完全掌握在領導層手上。香港行政系統的明顯特點,在所謂文官制度之下,政務官才真正擁有實際運作權力,包括具體政策的製定和推行。但因為高薪厚祿,他們處在同溫層的舒適區官官相護,往往缺乏自主創新的魄力,缺乏自我鞭策的能力,缺乏自省進步的動力。

在目前的公務員機制下,由於政務官是鐵飯碗近乎終身制,一般而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無驚無險,又到五點」,身處高台反倒養懶,很難真正做到內省、限權和問責,沒有迫退的內在機制,缺乏改革的內在動能。於是,由於制度缺失的外溢效應,香港特區有沒有官商勾結?有沒有獨立王國?有沒有專業壟斷?歸納起來,如果是「金錢,利益,不公平」,哪來香港好聲音?

因此,有意見認為,特區政府需要成立獨立的「發展及改革委員會」,針對某些懶政不作為不稱職的高層高官高管,檢討他們的政績和表現,防止陳陳相因的小圈子任命和小範圍傳承。

為了發展,必須改革。特區政府成立「發改委」,可以效法當年港英政府成立廉政公署任命廉政專員,賦予上方寶劍式的充分權力。在全新的範式轉移之下,「發改委」可以對施政的要求提出嶄新的定義。所謂結果為本績效為先,要落實施政目標,最終一定要在人事更替方面有作為,否則一切所謂問責的說辭,都只是表面功夫。市民眼睛雪亮,來來去去都是那一批人,多少年來看得一清二楚。例子隨手拈來。高官進修,竟然大擺筵席;大學改革,緣何阻力山大?醫院管理,採取商業手法;分食公帑,導致案件山積。

怎樣發展?怎樣改革?這才是最重要的捫心之問和終極挑戰。「發改委」之下,需要有各種獨立委員會,對行政立法司法各個部門(包括所有由公帑支持的獨立機構)進行綜合調查和檢討,而不是因循營苟,蕭規曹隨,得過且過。不可以用所謂「既成制度」、「沒有先例」、「行之有效」、「個別例子」和「公眾諮詢」等理由來托詞推搪,實質是疏政少作為,懶政不作為的藉口。所謂利益固化籓籬,如不及時拆除,香港特區在長跑的過程中一定掉隊落後,再也趕不上。

「發改委」需要有清楚的性質和明確的形式,由有能力的團隊組成,獨立於現有的建制之外。如果不這樣做,有很多現有的機制已經病入膏肓,已經從核心腐爛老化卻改革無從,遑論發展前進。制度體系的改革,應刀刃向內,有針對性,為寒門廣開仕途,為群眾廣開言路,做到良政善治,讓市民看在眼裏舒服,真正有好故事可講。

筆者認為,「發改委」這個制度如何落實,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發改委」這個稱謂不一定最合適,如果有更好的叫法,不必堅持。如今新的施政報告快將推出,如果仍然倣效過去的做法如流水帳式東拚西湊各部門在自己臉上貼金,那就大可不必。成敗關鍵在整體的長期規劃和具體的五年計劃。要擺脫多年來的既成巢臼,極不容易。因此「發改委」需要有真正的魄力,權力和能力,是發展的推手,改革的抓手,要掌好舵,把握好航向,在一個地球兩個陣營快速形成的過程中,為香港特區確立定位,對外要防範美西方企圖否定「一國兩制」,對內要刮毒療傷求改革,修復肌理謀發展。

香港特區面對的問題山積,挑戰不少。要及時改革所有涵蓋在公帑之下的運營主體和施政系統,才能確保由行政主導的持續健康發展,維持政治生態的蓬勃活力。從來高手在民間。施政的實際權力要牢牢地掌握在真正有抱負和魄力的愛國者手中,而不是在一批萬金油式來來去去鐵打不改的小撮人手中。這個觀念的提出,知易行難。但從另一角度看,問題本質既已戳穿,也可以是知難行易。港人對此抱有期盼,希望新的一份施政報告在這方面能夠有驚喜。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品評四方|香港特區是否需要有「發改委」?

收藏收藏
取消收藏取消收藏
稿件由上傳 · 文責自負 · 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